【本网讯】近日,教务处公布了微专业项目名单。 首批启动碳中和与能源系统管理、智慧油气工程、能源治理与法律等7个微型重大项目。 这是学校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碳排放高峰期碳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加强新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教育部印发《加强无碳和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高等学校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教务处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学校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紧紧抓住人才培养“专业、特色”的关键环节。课程”,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 ,构建健全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能源产业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规划专业布局,全面推进双碳人才培养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聚焦国家未来能源转型,服务国家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加强碳中和背景下专业结构优化转型。 先后规划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一批新型工科专业,加快培养碳中和相关领域急需人才。 积极推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石油工程专业针对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成立了“智慧油气工程”实验班; 机电学院与海信集团加强校企合作,推出“世海信智能制造卓越班”; 电气工程自动化、能源电力工程等专业正在向低碳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方向转型。
在“十四五”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规划中,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能源领域技术发展,新增满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专业目标形成学校未来的专业增长点。 2022年,学校将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专业培育重点,成立由石油工程学院牵头、依托石油与工程一流学科的碳储专业建设工作组。天然气工程,重点关注“碳捕获、利用和封存”。 加强跨学科融合,整合地质学、化学工程、储运学、经济管理学、语法学等优质学科资源,培养懂油气工程、能引领碳未来发展的研究型领军人才储存科学与工程,形成“碳储存专业建设”“实达”计划。
推出首批微专业,助力培养复合型双碳人才
作为学校2022年实施的本科复合型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微专业设计从一开始就将碳中和和能源转型发展作为重点方向,为学生提供跨学科、个性化学习的途径,着力培养复合型碳中和人才。
经济管理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以山东省首批社会科学重点理论研究基地“能源经济与政策研究基地”为支撑,建立“碳中和与能源系统管理”微观研究基地。 -专业,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行业需求,提炼碳市场、碳金融领域核心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开设能源工程管理、低碳清洁等课程而未来,碳资产与碳金融、碳排放核算等急需课程建设要加快推进。 教学资源,培养具有能源系统管理和低碳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围绕油气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石油工程学院开设“智能油气工程”微专业。 以石油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为引领,先后成立石油天然气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研发中心和智慧油气田研究院,加强机械工程研发。 工程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相互支撑,加强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能从事交叉融合领域的设计开发人才油气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工程学科。 应用型和学术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可有效满足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依托能源治理与法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围绕“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战略,文学院设立“能源治理与法学”微专业,集法学、管理科学、能源科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与治理问题,优化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结构,促进清洁低碳化石能源碳转型,提高能源治理效率,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建设碳中和教学资源并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批碳中和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将绿色低碳理念和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和著名专家讲座,推出《石油工业与碳中和概论》、《新能源技术与低碳生活》、《低碳清洁能源与未来》等8门通识课程。 “认识新能源”,推动绿色低碳理念的普及。 在与碳中和密切相关的专业中增加碳中和相关的专业方向或课程。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设有氢能源专业。 经济学专业开设“低碳经济与政策”课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低碳经济”课程。 “低碳能源技术”课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开设“新能源与储能技术概论”课程,并陆续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满足学生跨学科的学习需求,适应学生的跨学科学习需求。不同行业对碳中和人才的需求。
加快碳达峰和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是我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体现。 下一步,学校将围绕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为支撑。 系统开展课程、教材、虚拟仿真实践资源等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碳中和本科人才培养“师大计划”,以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全国碳中和人才培养“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