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共同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道路。和绿色发展”。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将“长江保护修复”列为污染防治的标志性战役之一。 其中,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不系统、“碎片化”。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布局、处理处置流程、产业链、主管部门等方面存在问题,在政策、资金安排、行政区划等方面缺乏区域统筹规划。 二是固废处理处置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细分差距显着。 三是市场运作模式不完善,缺乏专业化、平台化的产业支撑。 相关PPP模式缺乏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和法律保障。 四是固体废物流通管控不精细。 对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转运、利用、处置的精准管控程度较低,基础数据不完整,非法倾倒等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利用率低智能化管理手段低。
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要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指导,统筹设计、统筹推进,形成系统综合解决方案,重点建设集约化综合固废污染治理产业园区、分布式有机固废污染治理生态园区及环保物流链(以下简称“两园一链”)实现干垃圾和湿垃圾协同处理处置,长效利用远程运输垃圾和需要就地处置的垃圾、城市垃圾和农村垃圾,确保紧急情况下的固体废物处理安全。
固废污染污染综合治理产业园是“两园一链”的核心。 包括焚烧发电系统、资源利用系统、垃圾填埋场三部分。 可实现各类城市生活垃圾和农村垃圾的分类。 干垃圾实行有保障处理。 垃圾焚烧发电系统作为工业园区的能源中心和污染治理设施。 对外输出电能、热能等绿色能源,对内为其他流程提供能源供应。 园区固体废物采用深度协同处置方式。 餐厨垃圾、污泥、建筑垃圾、危险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病死畜禽、大件垃圾等进入资源化利用系统进行处理,向外界输出绿色产品。 建筑材料等可再生产品,生物柴油和天然气等绿色能源。 各系统产生的可焚烧垃圾随后送至垃圾焚烧发电系统进行焚烧处理。 焚烧灰与建筑垃圾协同生产绿色再生建筑材料。 最后,剩余的惰性固体废物和现有技术无法处理的危险废物被送往垃圾填埋场进行最终处置。 。
不同设施的内部循环是园区建设的重点,包括生活垃圾能源内部综合利用、有机物内部利用、废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等。 长江经济带全境实行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做到干湿分离,各类城乡生活垃圾入园前要进行分类。 垃圾分类的效果对后续运输和终端处理有重大影响,从垃圾产生源头到运输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执行。
分布式有机固废污染治理生态园主要用于处理城市和农村地区不适合长途运输的有机垃圾。 它将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生态产品,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循环利用。 含水率低的农林废弃物通过热解产生生物炭和热解气,而含水率高的粪便、果蔬厨余垃圾等通过厌氧或堆肥产生有机肥和沼气。 沼气可在外部用作环境物流链中车辆的能源,在内部用作热解系统的能源。 生物炭进一步加工成碳基复合肥和有机肥,改良土壤,改善沿江生态环境。 剩余不能使用的部分将通过环保物流链返回集约化固废污染综合治理产业园进行最低限度的处理。
环保物流链由智能集运系统、转运系统、云平台、绿色物流车四部分组成。 物流链前端连接用户,推动长江经济带垃圾干湿分离。 干垃圾长距离运输至集约化综合固废污染治理产业园集中处理。 湿垃圾和有机垃圾集中在分布式有机固废污染治理生态园内。 协同处理。 物流链叠加物联网、卫星定位、云平台,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 通过智能路线规划、集中物流管理、实时流程监控,实现固废高效有序流动。 传统的收运流程和收运车辆管理方式存在无法监管、收运响应慢、执行效率低、监控困难、管理不便等诸多缺点。 必须进行转型,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首先,向固体废物产生源发放嵌入射频识别(RFID)芯片或电子标签的身份认证卡,辅以读卡设备,实现来源识别,指导垃圾收集作业、收集容器的配置和垃圾的收集。收藏。 为质量分析等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在垃圾收集转运车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管理中心可实时了解和监控收转运车辆及设备的工作状况,便于垃圾收转运过程中作业环节的交织和联动,实现作业车辆、人员等资源的配置。及时、合理的方式。 一旦发生突发或紧急情况,管理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就近的收转运车辆,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响应。 最后在管理平台端建立完整的业务处理系统,包括收转线路的生成和回放、数据查询统计、电话调度、投诉监管等。
“两园一链”突破地域界限,以垃圾干湿分类为基础,以智慧环保物流链为驱动。 最大限度地对可长距离运输的垃圾进行集约化、协同化处理,实现最佳的固废处理效率; 对适合长途运输的有机垃圾进行分布式生态处理,回馈自然,实现生态环境友好。 通过城乡协作,各类固体废物在“两园一链”体系内回收利用,确保废物不外流。 通过集约化综合性固废污染治理产业园和分布式有机固废污染治理生态园的有机结合,城乡统筹、城乡协作,将为城乡固废处置提供保障。 同时,工业园区在规模设计上留有一定余量,以备应急或临时加工需求。
“两园一链”综合治理方案在服务范围、治理成本、治污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在服务范围方面,通过物流链的优化和完善,绿色能源园区内产生的生物天然气、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就地使用,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服务半径可扩大到200至300公里。 紧急情况下,增加至300至500公里。 在处理成本方面,粗略估算,“两园一链”比单独设立污水处理厂节省投资30%以上,节省土地资源50%以上,减少政府财政支出20%至30%。治疗设施。 在污染治理方式上,“两园一链”统筹管理运营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集约化固废污染综合治理产业园区。 它可以接收原本无处可去的大宗固体废物,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回收或再利用。 垃圾填埋场。 此外,“两园一链”还可以从技术、商业模式、政策等方面提升产业效率,实现园区内资源能源梯级循环利用和全链条高效节约,提供有效利用和利用。各类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
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污染综合解决要围绕动脉经济和静脉经济协调发展、双轮驱动。 通过商业模式和项目组合的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和实施路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 效率与社会效益双赢。 政府应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资金方面,一是在建设资金、运费征收、加工费、上网电价等方面向企业提供专项财政支持,减轻企业压力; 二是落实免税、低税率、退税等鼓励政策,对支持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税收调整; 三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相关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四是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推广示范运行专项财政扶持基金。 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的补贴和项目资金。
政策方面,一是打破PPP模式在项目建设模式上的限制,采取类似欧洲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灵活模式,实现固废集约化综合协同处置; 二是确保垃圾跨区域收集和转运。 项目已达到一定规模,解决了部分县(市、区)规模太小无法单独处理的问题,实现长江经济带内固体废物按一定程序跨区域收集转运; 三是在项目建设用地规划方面,规定为确保“两园一链”工程顺利实施,从省级规划层面明确优先考虑园区项目建设用地。
高效解决长江经济带固废污染问题,需要系统思维为引领,不断探索完善综合解决方案,推动区域固废集约处置,城乡统筹一体化增效,基础保障从而实现“无废城市”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为长江保护提供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倾斜和引导, “两园一链”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