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态修复技术介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_生态地质环境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_生态地质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生态修复”是指针对受到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遵循生态原理和规律,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类的适当引导,遏制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 进一步退化。 在生态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工程技术措施相结合,并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生态修复的实施需要生态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的结合。

生态恢复包括三个层面,即生态再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生态恢复。 生态再生是指对生物多样性要求不高的地区,针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矿山,创造该地区以前可能不存在的生态栖息地。 重建一个自然社区,或者重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并为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生物多样性恢复不仅仅指生态再生。 矿山选址和设计需要考虑生物多样性,避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规定的敏感区域进行IUCN采矿,并在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中增加生物多样性管理内容。 在高度敏感地区,还需要制定和实施专门的生物多样性计划; 生态恢复 是指对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生态恢复要求极高的地区的矿山。 采用生态恢复,即恢复采矿前的生物栖息地状态。

近年来,新的生态修复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从传统的造林到水、土壤、空气、生命的综合治理,再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生态地质环境_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

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常用修复技术。 植物原位修复技术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修复方法,主要取决于重金属的生物利用度。 目前常用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土壤淋滤技术、玻璃化技术、固化稳定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植物稳定技术、植物刺激技术、植物转化技术、植物过滤技术、植物提取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_生态地质环境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_生态地质环境

植物修复技术

原生植被的丧失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之一。 播种作为一种传统的植被恢复方法,广泛应用于土地恢复和管理中。 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退化的生态系统中,播种恢复效果并不理想。 土壤结皮减少了水分渗透和气体交换,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导致植物定植率极低(James et.al., 2011)。 费尔南德斯等人。 (2015)提出了干旱矿区植被重建的关键技术,包括植物品种选择、苗木种植、群落建设、植被维护等。 梅里诺-马丁等人。 (2017)考虑了植被生命周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全球植被重建。 技术(植物品种选择、表土覆盖、播种和维护管理)。

景观修复技术

Nassauer 和 Opdam 将景观定义为由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组合组成的异质生态系统镶嵌体,人类不断修改这些生态系统以增加其视觉价值(Lamb 等人;Nassauer 等人)。 目前,景观方法在缓解生境破碎化、调整群落结构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国外常用的景观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加强斑块生态连通性、重塑景观、加强修复场地与周边生态系统功能的协调等。 等待。 阿伦森等人。 (1996)强调景观尺度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包括景观结构、生物组成以及景观内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作用; Datar(2015)在露天矿的恢复过程中使用了伪自然的概念。 重塑景观,重点增加地形的异质性。 此外,可以控制景观的连通性和渗透性以实现特定的恢复目标。

野化技术

野化是指将某个地区恢复到野生和自治状态。 强调对多种乡土物种和重点物种进行大范围、大空间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使这些物种在自然条件下达到其应有的状态。 一定程度的恢复健康、可持续和有弹性的生态系统(Jrgensen,2015)。 洛里默等人。 (2015)认为野化是维持或改善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方法和技术。 目前,野化已经从单纯强调大型动物的保护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即生态系统再野化。 目前,许多国家已应用该技术实现生态系统恢复,如德国莱比锡城市森林自然洪水的恢复、瑞士国家公园的管理、里约奇茹卡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等。巴西德热内卢。 白俄罗斯切尔诺贝利禁区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保护及生态恢复。

水体修复技术

水体修复工程包括富营养化修复、湖滨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修复等。

富营养化恢复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主要针对内源性污染修复和外源性污染修复。 内源污染控制措施包括疏浚、机械除藻、调整湖水氮磷比、覆盖底泥等; 外源污染控制措施包括前置水库、多层生态塘、水体修复工程、稳定塘等。 物理修复的最大优点是见效快,修复效果更明显。 但这些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容易出现重复污染。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用化学手段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另一方面,它使用化学物质来抑制藻类的增殖。 化学修复效果最显着,但作用时间有限。 由于化学品本身的特性,在处理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修复成本较高,且容易出现藻华。 可以作为辅助技术或应急控制技术,但也很难彻底治愈。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来修复受损水体生态系统的技术,可以提高水体本身的自净和恢复能力。 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综合修复四个方面。 植物修复包括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藻类控制技术和生态浮床技术等。

这里主要介绍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在浮床中种植陆生植物,利用其根部吸收和降解各种营养物质,吸附重金属盐类,利用微生物对植物根部生物膜的代谢作用,净化水质。 可用于浮床的植物包括芹菜、美人蕉、芦苇、大蒜和水稻。 生态浮床技术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更广泛的植物选择范围,可适用于复杂水域,可扩大鸟类和鱼类的生存空间,并具有观赏功能。 已广泛应用于湖泊、水库等水域。

生态浮床

湖滨地带恢复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栖息地恢复、生物群落结构恢复、系统功能综合恢复、生态岸保护。

水体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主要包括食物网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廊道技术两个方面。

食物网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食物网是指生态群落内物种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网络。 关键食物网强调食物网中的物种是那些形成主要能量转移途径的物种。 该技术可以分别通过Ecopath模型和湖泊健康指数从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生态系统健康两个方面预测修复效果。

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是具有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缓冲带、防止水土流失、防洪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 湖泊生态廊道以湖泊及其相连的河流为基础。 其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和保护物种。 但生态廊道也存在建设规模以小规模为主、区域生态廊道建设缺乏等问题; 生态廊道建设尚未形成体系; 生态廊道功能单一,过分强调满足人们的需求,弱化了廊道的功能。 道路的生态价值; 规划、建设不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_生态地质环境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参考

James JJ,Svejcar TJ,Rinella M J.人口统计过程限制干旱土地恢复中的幼苗补充. 应用生态学报,2011,48(4): 961-969.

Fernández ME, Passera CB, Cony M A. 阿根廷门多萨蒙特沙漠两种本地灌木在不同跨度条件下的树苗生长、水分状况和生存。 农业科学学院杂志,2015,48(1):33-47。

Merino-Martín L, Commander L, Mao Z, Stevens JC, Miller BP, Golos PJ, Mayence CE, Dixon K.克服半干旱土地恢复中的表土不足:设计有利于幼苗出苗的水文土壤覆盖. 生态工程,2017,105: 102-117.

Lamb D,Erskine PD,Parrotta J A.退化热带森林景观的恢复。科学,2005,310(5754):1628-1632

Nassauer JI,Opdam P.科学设计:扩展景观生态学范式.景观生态学,2008,23(6): 633-644

Aronson JC,Le Floc’h E。重要的景观属性:恢复生态学工具的缺失。 恢复生态学, 1996, 4(4): 377-387.

Datar A S. 大规模矿后恢复中地形异质性的量化及其与生态模式的关系. 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2015。

Jrgensen D.重新思考野化。 地理论坛,2015,65:482-488。

Lorimer J、Sandom C、Jepson P、Doughty CE、Barua M、Kirby K J. 野化:科学、实践和政治。 环境与资源年度评论,2015,40(1):39-62。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_生态地质环境_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