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人民讨论)
《人民日报》(2022年4月1日第09页)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之源,关系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新能源安全“四革命一合作”战略和“能源强国”新目标。 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 近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印发实施。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支持高增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能源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全面准确把握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形势,是做好“十四五”期间能源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度调整。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进入动荡变革时期。 世界经济复苏风险持续积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峻挑战。 能源消费重心东移,生产重心西移。 亚太地区已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地区。 北美原油产量增量占全球增量的80%以上。 世界能源供给格局多极化进一步凸显。
绿色低碳成为能源发展的主旋律。 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 过去五年,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约60%。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 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 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左右。 “十四五”时期是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能源发展转型任务更加紧迫。
创新引领能源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 新能源技术、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能源存储、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新能源电力装备制造能力全球领先,各种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十四五”期间,亟待加快能源产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
保障能源安全的任务依然艰巨。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能源需求。 同时,我国能源安全新旧风险交织,油气资源短板长期存在,区域性、阶段性能源供需紧张时有发生,非传统安全风险等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 确保能源安全尤为重要。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能源发展的要求
“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革命一合作”新能源安全战略为根本依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的部署国务院关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指示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
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与安全统筹,增强机遇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证。 “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以煤炭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建立、后突破、统筹规划,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统筹推进低碳转型和供给保障,努力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把能源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环保的国家。高效能源系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 “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稳中求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专章创新,把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重视。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实现能源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为目标,依靠提高能源科学技术和水平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关于区域协调和民生保障要求。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逆分布特征。 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占全国70%以上,而重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必须优化开发利用布局,发挥能源富集地区战略安全支撑作用,加大能源就近开发利用力度,提高资源效率统筹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努力提高普遍能源服务水平,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经过多年探索创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四梁八柱”的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体制机制初步完善,但总体上仍跟不上能源体制改革的步伐。能源转型与改革。 “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完善能源发展法治保障,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效率能源治理。
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 国际能源合作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和依赖不断增强。 “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必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着力实施更广泛、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能源开放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 格局,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为落实“四革命一合作”新能源安全战略,“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全方位提升能源安全能力。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能源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重点加强“两能力一体系”建设,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 提高能源战略安全能力,通过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提高储备能力、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多措并举,增强油气供应安全能力。 增强能源系统平稳运行能力,充分发挥煤电安全在保障煤电安全中的作用,化解区域性、阶段性能源供需矛盾。 完善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强化特大城市、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电力安全保障,部署一批坚强地方电网,防范化解非传统安全风险。
打造清洁低碳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 以主要耗能行业消费结构转型为驱动,以清洁能源供应保障为支撑,协同推进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 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稳定的电力为支撑的新能源供应。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 消费体系。 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完善能源消费“双控”体系,重点控制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化石能源消耗。 建设新型电力体系,逐步提高新能源比重,完善绿色用电市场机制,全面推进电能替代。
促进区域城乡能源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重大区域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 加快西部地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施“风、光、水(储)”和“风、光、热(储)”等多能互补工程。 提高中东部地区当地能源自给率,加快发展分布式新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等。加强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挖掘现有输电潜力传输渠道。 原则上,可再生能源在新增输电通道中的比例不应低于50%。 提高城乡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聚焦满足人民生产生活能源需求,完善城乡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支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提高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努力实现能源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提高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巩固和提高能源产业链竞争力,打造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打造能源技术装备长板。 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 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行“揭榜、负责”等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能源科技创新领域。
提升能源治理效率。 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全力推进能源法制定,加快电力法、煤炭法、石油储备条例制修订。 完善能源转型市场化机制。 坚持系统理念,统筹推进电力、油气等领域改革。 重点围绕制度灵活调节能力、绿色能源消纳、综合能源服务和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机制建设新突破。 深化能源领域“放权、放权、放权、放权、放权、优化服务”改革,破解增量配电网、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和瓶颈和储气能力建设,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运营。 商业环境。
开创能源合作共赢新局面。 我们要坚持开放条件下维护能源安全,共建“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稳步拓展“朋友圈”,深化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务实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深化能源绿色合作,充分发挥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巩固扩大与相关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对接,建设一批绿色能源合作项目。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与主要国际能源组织的交流合作,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讲好中国能源故事。
蓝图已绘,使命催人奋进。 做好“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和改革的任务艰巨而艰巨。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踏石留痕。 ,努力开创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为国家能源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