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民邹毅每天都用镜头记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角度的天空。 十年来,3500余张照片被整理成视觉空气日记《北京·清晰一目了然》。 翻看日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已经摆脱了雾霾压抑城市的“困境”,蓝天白云的比例不断增加。
不仅在北京,蓝天已经成为全国的常态。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至30微克/立方米; 好日子占比提升5.0个百分点,达到87.5%; 重污染天数下降近40%,降至0.9%。 十年来,蓝天从人们的迫切期盼变成了生活中的日常场景。
我们致力于减少污染,共同实现蓝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保卫蓝天。
以降低PM2.5浓度为核心的大气污染治理,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重大民生问题。
改善空气质量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问题。 他多次就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重要指示,为大气治理指明了努力方向。
“有关地区、各部门必须立即下达军令,立即落实变革,不能把雾霾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一笑置之!”
“我们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治理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星星。”
……
这是人们坚定不移的立场,也是始终如一的绿色责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十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规划密集出台,顶层设计完善层次设计,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工具不断优化——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项措施”。
“大气十大措施”针对雾霾根源,提出35条“硬措施”。 重点产业升级改造、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燃煤锅炉整治、扬尘综合整治……经过五年努力,我国“大气十措”目标全面实现,PM2.5浓度显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衰退。
为巩固阶段性成果,改善依然严峻的空气质量形势,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胜”字,意味着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 态度,以及咬“硬骨头”的勇气。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结构调整,全面统筹“油、路、车”管理,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效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入冬、应对重污染天气……多项有力行动,让蓝天保卫战的“作战图景”日益清晰。
三年后,PM2.5和好天数均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如期实现。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着增强。 蓝天保卫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照亮”蓝天的系列部署仍在继续。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 明确要求以消除重污染天气为重点,重点防治臭氧污染,继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
十年来,蓝天保卫战不仅标准更高,要求更严。 依法治污、强监管的制度保障不断完善——
2016年,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将“大气污染十条”实施以来一直有效的措施合法化。 规定由修改前七章66条扩大为8章129条。
新大气法规定,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原环境保护部对省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未达标的市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计划,上级环境保护部门约谈未完成任务的下级政府负责人。 区域审批限制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供了法制保障。
十年来,为了给人民保留更多蓝天,党中央、国务院不断“高水平推动”——
2013年9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组成立。 2018年,该小组重组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
2014年,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组办公室成立。
……
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 通过持续部署、制度保障、高水平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逐步走上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心舞台。
战略部署“向广”,多措并举“做细”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既要顾全大局,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抓好落实。 要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入手,积累小成果。
十年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成为综合防治决策的重要支撑——
2012年,印发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进一步推进“三区十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奠定了基础。构建联防联控机制。
京津冀地区广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 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区域预测预报中心; 严密监测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传导渠道,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展“2+26”城市秋季行动。 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关闭小型燃煤锅炉; 使用清洁能源供暖; 并采取取缔非法“小散排污”企业等措施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如今,不仅是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汾渭平原、苏皖鲁豫、天山北坡城市群……信息共享、会商共治、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已成为区域污染防治的“合力”。 剑”。
十年来,重点污染物协同治理成为唯一选择——
当时最受关注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监测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是PM10(可吸入颗粒物)。 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初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增加了PM2.5指标,收紧了PM10、NO2指标。 CO、O3、PM2.5三种污染物成为新的监测项目。 ;空气污染指数“转化”为空气质量指数。
“十三五”期间,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防治开始成为热点话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专门印发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方案。 各地也在“十四五”实施VOCs污染治理。 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大气污染防治开始以细颗粒物和O3协同控制为重点,积极探索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氨气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协调管理关键污染物。
十年来,重点行业大力开展超低排放改造,优化调整产业、能源、交通、土地利用四大结构,从源头和末端削减大气污染物——
火电、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及一系列排放标准逐步出台; 重点行业开展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 小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持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过剩产能,全国已淘汰钢铁产能近3亿吨、水泥产能近4亿吨、1.5亿吨平板玻璃产能重量箱、煤炭产能超过10亿吨; 重点领域“散乱污”企业得到动态清理。
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2013年增长26%,煤炭消费基本持平,清洁能源比重提升至25.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居首位在世界上。 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炭电力系统。
交通体系进一步绿色化。 大力推进“公转铁”,2021年全国铁路货运量达到47.2亿吨,实现“五连增”,推动多条企业专用大宗货物铁路线路建成运营。 重型汽车国四至国六排放标准持续实施,新生产重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90%以上。 淘汰老旧高排放汽车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 车用油标准由国Ⅲ升级为国六,硫含量降低90%,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用燃料油的“三油一体化”。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搬迁重污染企业,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消除裸露荒地,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在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通过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严控重点时段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7年以来,我国连续开展秋冬季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 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覆盖钢铁、焦化等39个行业,在重污染天气突发事件期间实施差异化管控,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重点地区累计27.5万家燃气相关企业被列入紧急减排名单,并提前部署限产、停产措施。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超过2500万户家庭完成了冬季散煤清洁取暖,确保了人们过冬的温暖。 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范围将包括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地区新增20个城市。
正是由于这些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污染天数越来越少,PM2.5浓度越来越低。 2020年第四季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9个城市和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同期下降39%; 重污染天数较2016年同期下降87%。长三角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今年年初,冬奥会恰逢冬季与春季的交汇。 环境和气象条件不利,国际舞台却见证了整个北京冬奥会的“北京蓝”。 经历过雾霾,才知道蓝天的美丽。 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蓝天下的首钢跳台滑雪台上翱翔、翻转,广大民众也对蓝天的获得感有了更加切身的体验。
创新方法祛除症结斗争仍在继续
欲征服地间三千界,必登八百山之巅。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伟大的攻坚战。 我们不仅要用狠心、坚韧,还要用好“聪明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找准问题根源。
为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拿出部分总理基金资金,开展北京大气污染成因专项研究——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7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中心成立。 经过三年努力,我国在大气污染成因与机制、影响评估、精准治理、预测预报等方面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明确了秋、冬季区域性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冬天。
同时组织专家团队深入“2+26”城市和京津冀汾渭平原及周边地区开展“一城一策”技术帮扶。 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治理疫情“提供技术、排忧解难”。
山东省德州市创新了降尘积尘双重考核、差异化减排、防冬跟踪会判等多项做法;
河北省邯郸市开展邯钢搬迁区域敏感源筛查研究和选址工作,支持区域污染源优化减排;
山西省长治市科学开展抑尘、限制机动车、重点控制工业和民用燃煤等工作;
……
凭借“量身定制”的综合解决方案,各地空气质量也得到改善。 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总理基金“空气重污染成因及治理研究项目”已顺利完成。
应对空气污染,不仅要追根溯源,还要提前监测预警,有计划地妥善应对。
201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了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中心,逐步建成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并具备多模式集合数值预报能力,逐步完善重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京津冀等地区。
2016年,全国区域、省站、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联网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全国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初步建立。
大气污染日常监管监测也借了科技的“东风”。 借助大数据、导航、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引领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控网络,各地逐步打造了各自的智慧监管平台……生态环保铁军队手握环境监测数据“接力棒”,承载使命 我们是污染成因的“定位器”,戴着预测未来空气质量的“望远镜”,在空气质量治理路上努力奋斗脚踏实地的态度。
从“基于经验”到“基于数据”,逐步形成了预警、监测、评估、执法、治理为一体的大气环境监管体系。
2017年4月,共224人次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加强检查,对企业和政府进行督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保不作为、行动迟缓、环保责任不落实等情况,要予以公开并问责。 对工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集中、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力的城市,开展督查或约谈,发挥督查震慑作用。
加强执法监督,督促并举纠正。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拉书式”跟踪管理,督促企业限期整改。 对检查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推动专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及时整改。
随着污染治理工作的精细化,“强化监管”变成“督促帮扶”,从秋冬拓展到夏季重点臭氧防治,重点区域范围扩大……
“十三五”期间,大气督查帮扶共检查企业(场所)210万个,帮助地方政府排查问题27.2万个,完成涉气“散乱污”清理整顿6.2万个企业,提升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提升。
治气任重而道远,但十年你就会看到变化。 十年来,我们头顶的天空一年比一年美丽,呼吸的空气一年比一年清新,人们对蓝天白云、星星闪烁的幸福感也随之增强。一年比一年强大。 。 这是长期努力和坚持的结果。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改善空气质量。 征程不会停止,我们将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