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矿山综合整治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能量人在看,点击右上角“关注”】

北极星环境修复报:治好“长江病”,再造“一条春水东流的江河”,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生机,为子孙后代留下干净美丽的长江,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是任务所在,也是法律规定的。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着眼,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携手保护环境,不搞乱搞规模化发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殷切期盼、战略决策,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实践。

生态修复的重中之重

绿色是长江的底色。 只有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才能擦亮底色。 作为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矿山综合整治和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长江保护和修复行动计划》。 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点湖库为突破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双管齐下”,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确保长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打好攻坚战行动计划》涉及矿业的内容较多,要求生态环境部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林业和环境部负责落实。草原局。 主要包括几项:

1.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 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划定控制范围,严格控制空间开发利用。 根据流域生态环境功能需求,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访问列表。

2、推进“三磷”综合整治。 组织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重庆等省市开展“三磷”(即磷矿、磷肥、含磷农药生产等磷化工企业、磷石膏仓库)。

3、严禁非法采砂。 沿江11个省市严格落实禁采区、矿区、保护区和禁采期管理措施,加强对非法采砂的监管执法。 开展长江生态环境普查,摸清资源环境背景情况,系统梳理掌握各类生态环境风险隐患。

4.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时间表:2020年底

为贯彻落实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长江保护修复行动计划要求,今年4月25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通知》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生态修复”。

自然资源部通知要求,长江干流(含金沙江川滇段、四川省宜宾市至出海口)及主要支流(含岷江、沱江河、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清江、湘江、汉江、赣江))沿海废弃露天矿山(含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综合整治。 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两侧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任务。

《通知》分为上、中、下游,明确了重点任务:上游云贵川重庆废弃露天矿山主要为铁、铁等金属和非金属,锰矿、铝土矿、稀土、磷矿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该区矿山生态修复的重点是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 中游的江西、湖南等地废弃露天矿主要是有色金属和稀土,湖北主要磷矿则是全磷和重金属水土污染问题严重。 该区矿山生态修复重点是废渣处理、污染防治和植被恢复。 下游安徽废弃露天矿主要为铁、铜等金属和石灰石等非金属。 江浙沪地区以建材矿山为主,山体和植被破坏问题严重。 该区矿山生态修复的重点是恢复生态,恢复地形地貌。

根据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和部门任务分工,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助力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示范区、创新驱动区、协调发展区。 自然资源部专门出台了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由此,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生态修复全面启动。

该方案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生态修复的时间表。 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 彻底调查核实阶段:

要求根据全国矿山环境遥感调查部2017年数据,核查全区废弃露天矿山情况,建立档案,包括基本情况、主要问题、位置和范围,保护恢复(含自然恢复)、采取的主要措施等。在核实的基础上,以省(市)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一矿一策”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主体、治理任务、资金来源和治理时限。 这一阶段需要在 2019 年 6 月之前完成。

2综合治理阶段:

要求分步分解治理任务,抓好实施方案落实。 管理工作要在保证地质环境稳定的基础上,恢复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将植被恢复与山地恢复相结合,尽量减少裸地,增加绿化面积。 按照本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修一批,一批在馆注销。 完成期限为2020年12月前。

监督检查的三个阶段:

建立动态监督制度,按进度检查监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取得实效,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并向社会公示,积极接受监督。 工信部建立了遥感监测与抽查相结合的督查机制,按时对各省(市)工作进度进行督促检查。 国家自然资源监管局对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地方政府生态修复职责落实情况开展督查。 完成时限:根据工作进度同步推进。

4验收评估阶段:

按照有关项目和资金管理要求,在项目竣工后及时组织开展验收工作。 教育部将适时组织开展总体评估工作。 完成时限:2021年3月底完成验收工作,2020年6月底完成总体评价。

除要求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建立机制、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加强监管、确保质量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保障外,还提出明确对资金来源的要求。 比如,方案需要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按照“谁修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 中央财政根据各省(市)的修复任务和成果,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

方案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将新闻宣传作为重要保障条件。 方案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广泛宣传开展废弃物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露天矿山,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凝聚共识,营造氛围; 做好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工作协作,及时修整台账和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为尽快落实《方案》,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5月15日,自然资源部在湖南省岳阳市召开现场会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 部署重点区域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自然资源部强调,要根据矿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矿一策”确定主要修复任务。 首先,要解决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安全。 二是恢复土地、林草植被,解决水土污染问题。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生态系统可以达到自我运行的标准,反映生物多样性。 严禁以建设矿山公园为名搞“盆景”。 》建设。同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政策,以政策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能发挥作用的治理新模式。得到复制和推广。

会上,自然资源部表示,矿山恢复工作刻不容缓,将建立遥感监测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督查机制,按时督促检查各省(市)工作进展情况。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局对地方政府落实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责任情况进行检查。

量身定做,每一处都各显神通

1963年,美国一位名叫爱德华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电脑上进行“天气预报”模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对输入数据进行微调,计算结果会大不相同。 然后,他向纽约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他在论文中指出,海鸥拍打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

也许觉得不够浪漫,这位气象学家在后来的演讲中将海鸥换成了更具诗意的蝴蝶。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就能在得克萨斯州引发龙卷风。” 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也就是拓扑链式反应中的“蝴蝶效应”。

废弃露天矿生态修复作为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重中之重,受到长江经济带相关省份的高度重视。 按照自然资源部发布的通知和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迅速行动起来,一曲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正在大江南北奏响。地面。

湖南省定制

截至目前,湖南已对全省859个废弃露天矿(点)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省级生态修复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按照原则细化修复细则“一矿一策”。 月底完成审核,并报省级备案。 按照规划,到2020年底,湖南将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和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保护好湖南碧水河流。

为从源头上严防死守,湖南省加强规划管控,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开发建设强度的主要依据,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管理方案》湖南省”。 根据该方案,进一步优化矿业布局,暂停有色金属、煤炭等勘探项目,停止核准非民生需要以外的新探矿权和采矿权; 推进专项整治,清理自然保护区采矿权117个,关停整顿湘江流域露天非金属矿山88个。

江苏省系统推广

江苏省要求把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明确要求坚持系统推进,统筹上下、地上地下、搞好矿山内外,搞好制度和全区工作。 结合林业、水利、长江生态环境等部门实施的植树造林、岸线整治、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云南省着眼长远

云南省确定长江经济带(云南段)废弃露天矿生态修复范围为主要支流金沙江和赤水河云南段10公里以内,包括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曲靖、昭通等7个州(市)23个县(区)。 该范围内有废弃露天矿442处,总面积1658公顷。 要求积累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经验,为全省今后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修复地球“伤疤”,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云南”。

湖北省强调绿色

湖北省表示:“强调保护,不是回避发展,而是要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追求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 全省布局“一核、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 布局启动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举措”,寻求改革红利,加速产业发展腾笼换鸟,在大保护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推进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和重大技改项目,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 从“化学锁河”到“创新赛跑”,我们将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培育新动能。

浙江省以身作则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发展,促进发展,“先生态,后产业,先保护,后发展”,实现“绿色”与“绿色”的共赢。富有的”。 这是浙江省参与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最真实写照。 浙江省正在自我加压、扩大和延伸国家“长江保护和修复行动计划”沿岸实施范围,结合环境保护督察整治、违法码头整治工作、港口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岸线修复和保护已从国家划定的长江干线移出。 流向全省或重点流域。

重庆创新模式

重庆市从大局谋域,以域服务大局。 全市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是加大水生态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该市利用废弃矿坑处置建筑垃圾的方式,同时解决建筑垃圾处置难、废弃矿山治理修复资金紧张的问题,着力打造“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结合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投资。

安徽省此举真强硬

安徽此举确实强硬。 安徽省明确地方政府是治理修复的责任主体,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是组织实施的主体,负责治理修复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时效把控。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监督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治理修复的经验和方法。 全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区域特点,遵循生态修复规律。 显然,在皖北地区,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应该是重点; 长江与淮河之间及沿江要突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 以废弃露天矿生态修复为主; 在皖南和大别山区,重点保护绿水青山,积极扩大生态补偿。 在治理过程中,改变以往简单的“削坡除隐、平整再绿”的治理模式,注重生态修复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协调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和草地,综合设计、系统修复,增强生态修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秋日一日,海湾清冷,远近无数峰峦,悠然上山看野水,忽见水底青山。” 数百年前,南宋翁娟被江天浩瀚秀丽的自然风光所震撼,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巧合的是。 明代文学家杨慎有《二十一史弹辞》一诗,感慨道:“滚滚长江东流,浪淘英雄,成败转身,青山依旧,夕阳几度红,白发渔樵在江上,看惯了秋月春风……”我们无从知晓这位作家当时的心境,但如果他亲眼目睹了长江上出现的“一桥南北,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的模样。多年后。 其气势磅礴,必将“震撼世界”。

如今,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包括沿海废弃露天矿生态修复,引起了沿海各省乃至支流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探索出一些独特的实践经验和模式。

我们相信,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一江春水争百舟; 森林和海洋将与花园中的稻田重叠; 青山绿水将鸟语花香……“见山见水记乡愁”的美景将成为常态。 清洁与美丽不仅会成为人们愉悦的精神享受,更会成为人们建设美好生活的动力。

在万里长江,在不远的将来,人与自然、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城镇与乡村,将真正实现各自的美,共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