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目前已实现了报春苣苔、杜鹃红山茶、虎颜花、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国务院在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中还强调,国家植物园应“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从国际同业发展趋势上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20世纪末便开始鼓励对濒危植物进行迁地保护,植物园成为濒危物种的“诺亚方舟”,承担物种收集并在其栖息地破坏或退化期间保存物种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对植物园的功能界定,也更强调植物迁地栽培、收集植物材料并进行科学记录等内容。由此可以期待,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将会在上述多个领域继续发力,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一环。
《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批复》指出,国家植物园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坚持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时同样强调:华南国家植物园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植物迁地保护”在南北两座国家植物园的未来发展中都将占有重要位置。
图为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工作人员对植物标本进行编号整理。
实现迁地与就地保护相互补充
新华社笔者 邓 华摄
图片来源:华南国家植物园网站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园区中心成功培育的报春苣苔,是对珍稀物种进行迁地保护的缩影。开紫花的报春苣苔,对生长环境有着严苛的要求。这种生存于人迹罕至之处的植株曾消失了120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3株报春苣苔在广东连州被发现,处于不折不扣的“极度濒危”状态。2002年,华南植物园开始了报春苣苔的迁地保护研究,2003年利用生物技术成功繁殖报春苣苔,2007年成功实现野外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