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明春大气污染如何治理 十部委七省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解读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和北京、河北等7个省(市)政府联合印发《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精心部署今冬明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城市PM2.5浓度达到地级及以上地区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

随着这两份重磅文件的发布,“十四五”蓝天保卫战已经打响。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年整治行动将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重污染天气,以减少重污染天气、降低PM2.5浓度为主要目标,继续开展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帮扶,严厉查处恶意违法行为。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重度污染仍时有发生

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宣布,“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九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已全部落实。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果。 该负责人表示,“十三五”的五年是迄今为止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最大、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最好的五年。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着增强。

其中,蓝天保卫战取得了尤为显着的成果。 “蓝天、白云、闪烁的星星逐渐成为常态,我国只用了七年左右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三十年的空气治理过程。”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2013年表示,2020年至2020年,我国首批74个实施新规的城市PM2.5浓度空气质量达标下降48.6%,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7.9个百分点,重度污染天数下降80%以上。 但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仍处于中低水平。 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空气质量总体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秉江表示,2020年,全国仍有125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超标,PM2.5污染尚未已得到根本控制; 臭氧浓度一直在缓慢增加,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第二大PM2.5重要因素。 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

刘秉江表示,从地域上看,2020年全国重污染天数中有近一半发生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 产业结构偏向煤炭,能源结构偏向煤炭,交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这是造成重污染天气比例高的重要原因。 从时间段来看,污染最重的天气集中在秋冬季节(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秋冬扩散条件下降,加上供暖污染排放,使得重污染天气的发生更加频繁。

多措并举科学减排确保规划有效

每年秋冬既是空气污染高发季节,也是空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刻。 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十四五”期间打好蓝天保卫战至关重要。

《方案》提出,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目标是减少重污染天气、降低PM2.5浓度,并明确了7个省份相关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2021-2022年秋冬季,北京等重点城市,要求北京PM2.5浓度控制在45.3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在6天内。

按照《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在科学减排、维护“数据生命线”、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管帮扶等方面全面部署。 这样的结合将保证《方案》的落实和有效。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先锋表示,今年我们将坚决遏制盲目发展“两高”项目,落实钢铁行业减产相关要求,积极稳步落实松煤管理等10项重点任务。 “遇到重污染天气,我们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已制定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预警,并分级启动;继续对重点行业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减排措施,而不是大规模的暂停生产,以尽量减少对公司正常生产的干扰。”

吴先锋表示,《方案》首次提出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行业实施错峰生产。 “生态环境部和工信部推出‘赛马机制’,环保表现好的企业可以自主避峰生产或减排,表现差的企业则需要错峰错峰” ,不允许地方政府不管其环境绩效水平如何而实行平均主义。”

在守住“数据生命线”方面,生态环境监测司一级巡视员刘书生表示,今年起,生态环境部将对全州339个城市开展空气质量监测按照“十四五”1734个国控站的级别及以上。 监测评价、排名考核,实时发布所有国控站点6项指标监测数据。

生态环境部执法局巡视员李天伟表示,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统筹全系统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和骨干力量,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大气环境执法行动。重点领域督导帮扶工作。 通过开展40多项重点专项任务排查,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28.4万个,全面摸清重点地区大气污染和环境问题,推动一大批燃气环境问题解决,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解决。全力确保“十三五”污染防治目标顺利实现。

李天伟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坚持方向一致、力度不减,锚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特别是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标,继续组织组织在重点地区开展督导帮扶工作,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良好开局。 “十四五”重点领域管控。

借鉴以往成功经验加强监管依法治理污染

《方案》指出,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将是“十四五”深化蓝天保卫战、消除重污染天气的关键举措。

“往年,打击范围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共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今年,我们的重点是59个城市,与原来的80个城市相比,有一些改善,有一些改善,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除苏北、皖北7个城市已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外,保留参考,其他城市不再纳入任务范围。” 吴先锋表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个城市的基础上,今年的攻坚行动新增了河北北部3个城市、晋北3个城市、鲁东南6个城市以及豫南地区8个城市,共计20个城市。

《方案》提出,借鉴历次秋冬季行动的成功经验,避免出现行动不力、监管要求放松等问题。

“秋冬季节,生态环境部每月通报各地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季度空气质量改善率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城市,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空气质量下降。质量指数(AQI)持续“爆炸”,下一步发布预警通知;对未完成最终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城市公开约谈政府主要官员。数据一经查实,考核结果将直接视为不合格,并依法给予处分,并依纪追究责任。 《方案》提出,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安排,对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任务落实不力、环境问题突出的,将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 对问题严重的地区酌情开展专项检查。

吴先锋表示,针对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今年的《规划》做了一些针对性调整,更加强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反对“一刀切”。 针对《方案》提出的“59个城市既要控制PM2.5浓度,又要完成重污染天数”的目标,生态环境部明确要求各地要坚决防止采取先停后关的方式来实现目标任务。 等待敷衍的回应和临时措施。 同时,要确保人民群众过上暖冬。 (记者郦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