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天空不仅是城市的空间,更是城市明亮的眼睛。 上海无疑是蓝天下最热闹的城市。 “上海八景”中,无一包括“石梁夜月”、“凤凰楼观”、“天穹观景”、“十里霓虹红”等,那不是夜色下的美丽风景吗?碧海千里碧空明镜。
只有在蓝天下,城市才有美丽的面貌。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崛起和现代市民生活的日益紧张,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气、粉尘、挥发性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城市上空,造成人们眼睛发亮。变得越来越明亮。 可悲的是。
上海外滩光明大厦楼顶有一个摄像头,每15分钟自动拍摄一次,记录黄浦江对岸陆家嘴的现场视频。 这是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于2012年底安装的,希望通过直观的图像反映上海空气质量的变化,让更多人关注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 翻看多年来积累的近20万张照片,明显“水晶天空”的数量更多。 这是上海空气质量显着改善的缩影。 上海的天空一天比一天蓝,市民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浓。
2013年,上海PM2.5日均值为62微克/立方米; 今年前7个月,上海PM2.5平均值已降至35微克/立方米。 如果继续维持,有望刷新上海空气质量监测记录。 最低值。
PM2.5等污染物浓度下降,让“水晶天空”越来越多。 2013年,上海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为241天,占全年的66.0%; 2020年前7个月,上海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为182天,优良率升至85.4%。
2013年至2019年,上海PM2.5年均浓度下降7.3%。 新鲜空气已成为上海市民的幸福源泉和强大的城市竞争力之一。 这“蓝天幸福”的背后,折射出上海大气污染治理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的启动和实施阶段(1949-1979年)
上海东临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浙,北临长江入海口。 它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 上海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水网密集,水资源丰富。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上海优良的自然环境。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上海的环境污染逐渐严重。
1949年上海解放后,市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支持和振兴民族工业。 1956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上海经济开始通过整合恢复。 1958年以来,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到万家以上。 有的工厂利用原有建筑、花园洋房、闲置房屋进行生产。 与居民楼交错,不少企业设备和工艺陈旧,能耗、物耗高,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恶化。 特别是大规模炼钢运动和工厂烟尘排放,使城市雾霾弥漫,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1963年8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成立上海市环境卫生局,下设上海市工业废物管理办公室。 1964年4月8日,上海市工业废渣管理所改为上海市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管理所,负责全市工业“三废”的管理和处理。 1966年3月29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管理暂行办法》,政府开始实施环境管理。 捆绑。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后,上海成立了三废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区域污染治理和行业整合、大气污染治理的领导得到了加强。 1978年2月25日,上海市废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上海市环境保护办公室。 1979年3月27日,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成立,上海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式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为市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探索阶段(1979-1992年)
1979年是辉煌的一年。 从今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由此走上高速增长轨道,并迎来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时期。 也是在这一年,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20世纪70年代末,在上海环境法制建设逐步加强的同时,上海的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也明显加强。 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治理三废和保护环境五年(1976-1980年)规划》,出台了《上海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实行“三同时”的暂行规定》,加强控制新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后,上海环境法制建设工作得到推进。 根据污染防治的实际需要,上海市人大、市政府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上海市排污收费和罚款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上海市排污收费和罚款管理办法》 《烟尘排放管理办法》、《上海市内河航行船舶污染防治条例》、《水域暂行规定》等一批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地方性环保法律和政府法规,控制各领域污染依法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水环境、大气环境综合防治等多层次环境规划,规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这些计划不仅着眼于当代人的需求,而且着眼于造福子孙后代。 由此,上海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
坚持旧污染治理和新污染治理相结合。 结合产业布局调整、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进行搬迁、关闭、停产、兼并、转移,以期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建设“基本无黑烟区” ”,实现全市基本无烟目标。 坚持法制建设与管理制度落实相结合。 上海市人大、市政府颁布了14项地方环境法律法规、8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工作实绩。 测量的标准和基础。
第三阶段:大气污染大规模治理阶段(1993-2001年)
1993年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一年。 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进程中环境污染加剧、大规模治理的时期。 也是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环保体系开始落实和完善的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 各地项目、摊位热情陡增。 此外,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些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使中国的环境污染达到了高峰期的水平。 在此情况下,国家环保部门启动了大规模污染治理,制定区域和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
1994年12月8日,市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共七章、67条。 除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规章制度外,上海还就落实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制定了具有上海特色的专项条例,环保管理体系、公众参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推广、排放指标有偿转让、环境标志产品等,有效推动了上海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1999年9月,上海市政府召开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意见》等两份文件正式启动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标本兼治、标本兼治”的工作原则以解决地表环境污染问题为重点,设立大气环境治理、重点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等五个领域共110个项目,2000年实施第一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大气污染防治从以末端治理为主转向以污染源头治理为主。 开展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随后开始在个别自动监测站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臭氧监测。 同时,在部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新增PM2.5监测项目,在全国首次启动PM2.5研究监测试点工作。 第一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上海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2级比三年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大气污染系统治理阶段(2002-201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全社会走发展生产、富裕生活、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作为主要内容之一。
2002年1月1日,上海开始实施《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实际补充完善了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功能区划明确了无煤区和基本无燃煤区的划分和具体要求,在重点排污单位设置污染源自动监测装置,对机动车进行全程管理。 2002年6月26日,《上海市“基本无煤区”区划及实施方案》正式获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至2012年,通过落实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上海已消灭燃煤地区6000个。 宇泰建设中小型燃煤锅炉,建成682平方公里基本无煤区,实现了内环路范围内无燃煤锅炉的目标,改善了中心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
2002年至2012年,上海实施了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第二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明确了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环境质量的“四个效益”。公民的生活质量。 《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严格控制和治理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第三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06-2008年)》提出“加快偿还环境污染历史欠款,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突出“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大气环境领域第四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提出了工作思路“以人为本、治本先行、城乡一体、争创一流”。大气环境保护方面,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脱硫工作,持续强化扬尘污染治理。 在调控的同时,把机动车污染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前实施新车“国四”标准,全面落实在用车检查维护制度,进一步落实高污染车辆限制和淘汰政策,并启动电厂脱硝等工作。 2012年4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无煤区”和“基本无煤区”区划及实施方案(2011-2015年)》,划定“无煤区”2571平方公里,无煤区776平方公里。 “基本无燃煤区”,加快推进全市燃煤污染治理工作。
第五阶段:大气污染科学精准治理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他在上海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聚焦生产力、效率、能源消耗、环境的发展导向,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不懈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科学、精准、依法治理大气污染工作。
顶层谋划,务实推进。 按照继续做国家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根本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分别以“创新驱动以“节约第一、保护第一、恢复自然”为主线,科学制定第五、六、七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 以开头好、结尾好的工作作风,全面完成第五轮、第六轮、第七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十三五”污染防治的阶段性目标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预计2020年底全面完成,中小型燃煤锅炉、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全面完成,燃煤电厂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全市基本实现煤炭不分散燃烧。 其中,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高污染车辆淘汰、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等均走在全国前列。 全市动员全市力量,推进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整改工作。
统筹协调,精准治污。 为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上海出台了《上海污染防治11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直接涉及到“优化”、“减煤”、“硝盐削减”、“治理”等直接问题。关系到蓝天保卫战。 共有“劈柴”、“绿色通讯”、“减重”等七项专项行动。 同时,强化制度保障和责任落实。 修订颁布《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上海港船舶污染防治办法》等市级法规,《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制定了《2018-2022年》。 )”,发布9项地方标准和2项技术规范,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
科技支撑,科学治污。 2015年,上海首次推出四张“空中地图”。 全市PM2.5、PM10(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四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上海首份PM2.5“基因谱”发布。 通过这张基因图谱,全市PM2.5的来源和成分终于可以一目了然了。 这主要得益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目前,上海已建成55个空气质量定期监测站,崇明东滩、青浦淀山湖、浦东等3个“超级站”也已成功投入运行。 这些监测站构成了严密的环境监测网络,是解读空气污染“密码”的眼睛和大脑。 具备对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未来空气质量7天滚动预报和10-15天趋势预报的能力。 近日,新一批环境监测设备投入使用,填补固定监测点“看不见”的盲区。 他们搭载20辆公交车和100多辆出租车,每5秒将监测到的空气污染物实时浓度上传到数据平台。 这些覆盖近7000个路段的行车数据,被生态环境部门“翻译”成多达10种颜色组成的彩色线条。 彩色“不健康”线所在路段将在系统中进行命名,以便管理部门进行精准管理。
区域一体化,联保共治。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中央有关部署要求,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推动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 2008年底,江浙沪主要领导人座谈会明确了区域合作的制度框架和重点合作项目,环境保护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2013年底以来,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合作机制成立。 组长为上海市委书记,副组长为三省一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生态环境部部长。 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国家13个部委联合参会。 随后,出台了“大气十项措施”区域实施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中心和城市空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共监测数据长三角四省一市421个省级监控点实时共享,长三角地区17个超级监测站,其中上海淀山湖、浦东、东滩等3个站也实现了数据共享。 统筹推进区域高污染车辆执法,提前落实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改用国六汽柴油,全面实施“三油并轨”。 印发推进柴油货车污染区域联动治理和港口专项治理专项规划。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作专家委员会成立,“长三角PM2.5与臭氧协同防控策略与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形成初步成果。 圆满完成青奥会、二十国集团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大气环境质量协同保障任务。
创新进取,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监督执法倒逼企业治理大气污染,已是普遍想法。 我们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尝试运用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让污染者从“我要治理”转变为“我要治理”。 2015年底,上海正式启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污收费试点,根据排污者治污情况和排放水平实行差别化收费政策。 企业主动减排可以“打折”排污费,试点效果达到预期。 上海在排污许可制度中引入了合同形式。 企业排放污染物必须持有国家版排污许可证。 等待污水排出。 到2020年上半年,上海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管理全覆盖。
全民参与、共治共享。 越来越蓝的天空离不开大家的参与。 这几年,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路上的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骑共享单车、地铁、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多。 许多公民关心支持和参与蓝天保卫战。 2016年2月23日,新华社的一则消息让上海市民看到了空气治理的新路径:实行“禁燃令”,禁止在城区燃放严重污染空气的烟花爆竹。 从春节到元宵节的节日气氛还没有散去。 这座国际大都市交出了“禁燃令”的“大考”成绩单——外环内基本实现烟花爆竹“零排放”,而外环外的烟花爆竹排放量更是明显吨数往年的烟花垃圾已经消失,蓝天、白云、洁净始终伴随着节日的上海。 这是因为全市30万平安志愿者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放弃了春晚,甚至放弃了年夜饭,走出家门参与烟花爆竹的安全治理并在禁燃区域开展守护、检查、劝阻工作。 如今,“保护空气,人人有责”的生态环保理念和行动正在公民中形成。 春节期间不燃放烟花爆竹已成为市民的好习惯。
上海市委员会十一届九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重要理念的意见》并撰写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目标,每一个都与生态环境有关。大气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是实现“五个大家”目标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实现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的“记账”年。制定“十四五”规划,要更加注重“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协同治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政策机制创新,全面提升上海大气污染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推动新时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乃至国家大气污染治理体系的新道路、积累的经验、借鉴,为世界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上海样本、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空气清新,必将成为引领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
注:“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书记(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