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能源发展的新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基础,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全过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能源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
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发展的重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立足自身国情,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费总量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特别是电力需求未来将保持刚性增长。 能源和电力消费增量潜力巨大。 能源行业以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我国城乡发展仍不平衡,能源消费方式、质量和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能源工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普惠能源发展,以更安全、经济、绿色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生命所需的能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我国能源发展不仅关系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代化,还关系到能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的现代化。 能源行业要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能源发展与安全统筹能力,营造节能减排等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浓厚氛围,大力培育绿色文化,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提升能源治理能力和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碳排放强度削减。 能源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必须协调能源转型和安全供应,更加主动、稳定。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能源行业必须全面加强对外合作,就推动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凝聚共识,共同维护关键能源产业链和供应稳定。重塑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构建命运共同体。
其次,深入认识新能源体系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加快新能源体系规划建设”。 新能源体系更加注重能源安全,必须牢牢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安全供给。 底线。 发展实体经济,能源饭碗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必须成为多重能源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 新能源体系更加注重能源高质量发展。 要以构建新型电力体系为重点,稳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能源体系更加注重能源治理。 要深化能源改革开放,加快推进能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保障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体系更加注重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引领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能源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引领。 要加快推进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新引擎,新动力。
02
把握新阶段能源安全五大风险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叠加下,全球能源格局不稳定性加剧,“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可能使我国面临供给安全风险、资源安全风险、生态安全风险、技术安全风险、供应链产业链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多重能源安全风险。碳峰值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加速电气化水平的提升,能源安全的压力将转移到电力行业。 从能源供给侧来看,发电将成为一次能源转换和利用的主要方式。 预计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超过26%,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超过52%。 从能源消费端来看,电力将成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预计2030年终端电气化水平将超过35%; 从能源配置端看,能源供需双方对电能高效利用的需求以及我国的供需格局,对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看,电力安全在能源安全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面临以下新型风险:
一是电力安全面临结构性脆弱性新风险。 电力生产结构和布局的深刻调整,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 新能源发电虽然是绿色电力,但其固有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长期大幅波动会给电力平衡带来风险。 随着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和高自主新客户的大规模接入,现有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基础理论、基础控制理论和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英国伦敦、美国加州等地的大停电事件表明,高比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协调控制难度较大,安全运行风险不容忽视。
二是面临气象风险明显加大的新变量。 近年来,电力的可靠供应越来越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强度持续增加,极易导致一次能源供应有限、电力系统运行环境恶化、能源需求激增。 特别是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更容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不利影响。 2020年,我国西北地区受寒潮影响,新能源发电量将不足装机容量的3%。 今年夏季,我国遭遇极端高温天气,西南、华中等地遭遇严重干旱,供电保障形势严峻。
三是面临国际输入性风险新挑战。 俄乌冲突后,全球能源供需受到地缘政治风险严重冲击。 国际能源价格高位波动。 我国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进口“量降价升”。 这加大了火电企业的经营压力和基本保障电力供应。 发电建设投资意愿下降,给供电安全带来风险。 据中电联测算,今年上半年,由于煤炭采购成本增加,全国一半以上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四是战略矿产资源约束面临新隐患。 新电力体系涉及部分关键矿产资源,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焦点。 目前,我国铜、锂、钴、镍、铬、锰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不足10%,主要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65%。 除了全球化的挑战之外,还存在安全问题。
五是提升电力治理能力面临新要求。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快提升电力治理能力,协调好供电安全、清洁低碳发展、经济承受能力、发展成果充分共享四方关系。 多个目标的统筹规划和平衡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比如,要充分认识到实现保供电这一刚性目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系统成本的增加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将会影响能源安全; 多个目标之间,必须有相对灵活的目标,以保证动态平衡的空间余量。
03
加快新能源系统规划建设,
提升电力安全保障能力
面对未来能源电力安全形势,加快新能源体系规划建设、推进新能源安全战略,关键是加快新型电力体系建设。 我们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建后破,把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作为长期战略目标,更好协调电力发展与安全。
一是坚持系统理念,做好能源电力“双碳”路径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推进碳峰值碳中和,坚定走碳中和之路。中国特色电力安全与供应. 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废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计划。 在确保如期实现目标的前提下,完善和优化行业间、区域间“双碳”的节奏、时机和力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低碳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经济有效好转,数量合理增长。 本质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资源禀赋出发,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电力体系之路。
二是坚持以保证供应为前提,保证足够的安全边际。 新能源体系规划建设以保障能源安全为基础,新型电力体系建设以保障电力安全供应为基础。 控制和化解上述五个方面的新风险,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要规划足够的系统储备能力,要储备足够的作战储备能力,要掌握足够的战略资源储备,要用足够的安全裕度,确保安全。
三是科学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切实提升电力安全结构水平。 充分发挥全球最大清洁煤炭利用体系优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与新能源优化结合,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积极发展核电安全环保有序推进,不断提高系统平衡调节能力,优化灵活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在确保能源供应保持足够安全裕度的前提下,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开发利用。
四是坚持大电网配置资源与省级安全平衡相结合,强化和提升共享互助保障能力。 保持各省合理供电规模,落实全省安全保供责任。 充分发挥国家统一分级电力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沙漠戈壁风电光伏基地与分布式能源、大电网、智能配电网、分布式微电网协调发展,实施分布式能源和分布式微电网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按照“小微、自平衡、自安全、绿色、数字智能”的原则有序发展。 大力推进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建设,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发展。
五是实施综合节约战略,增强能源节约作为“一次能源”的安全贡献。 坚持节约优先,持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耗能领域节能低碳转型,完善绿色标准体系。 科学有序提高终端电气化水平,充分发挥电、气、热、冷、氢等不同能源系统的耦合互补作用,实现多能源协同互补。
六是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电力技术安全水平。 中央企业要着力打造原创技术“原点”和现代产业链“链龙头”,提升能源电力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聚焦“卡脖子”、“无人区”技术难题,用好电力新系统技术创新联盟平台,组织优势企业联合攻关,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与应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推进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布局,推动能源电力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深度融合。
七是推动电力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电力安全软实力。 充分发挥积极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在法治轨道上进行有效治理。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促进全国能源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按照法治思维进一步完善电力规划管理体系,加快提升法制市场监管能力,做到统筹规划、总体平衡、统筹协调和安全监管。
八是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增强能源安全国际影响力话语权。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和格局重塑,密切跟踪战略矿产资源和关键原材料供需变化,丰富关键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者为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