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空气污染的控制者

连日来,随着北方各地进入采暖期,东北三省和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 应对雾霾天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改变能源结构是治理雾霾的根本之策。 但改变能源结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打出“组合拳”,加快淘汰“黄标车”、治理城市扬尘、禁秸秆燃烧。 (《经济日报》11月16日)

雾霾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恢复蓝天非一日之功。 因此,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防治大气污染,加强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调控制。” 然而,雾霾天气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密切相关,且生活污染在污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来得更大一些。

对于大范围的雾霾,除了工厂污染外,每辆汽车、每个取暖炉等也是污染源。 作为社会公民,只指责政府治理不力,而自己却继续排放污染,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 面对雾霾,没有人能“自强不息、戒烟”。 解决污染问题固然需要政府的力量,但也需要每个公民采取行动、承担责任。

在空气污染中,每个人往往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贡献者”。 数据显示,机动车尾气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公共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量已达到碳排放总量的30%……这决定了控制大气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主导,企业治理需要全民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污染防治的制度设计和处置过程应当接受社会舆论和社会监督。 公众积极参与环评,不仅可以维护自身权益,也可以践行公民责任和意识,对弥补执法的缺失起到积极的作用。 公众也应将绿色环保理念植入日常生活,并以实际行动减少污染物排放。 比如少放烟花、选择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迫使公共交通部门改善公交系统等。

也许有人会说,开车一天能污染多少空气呢? 众所周知,根据专家测算,一辆小型汽车每天行驶25公里,消耗2.5升“国三”93号汽油,可排放二氧化硫0.6克,污染空气约5940立方米。 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还能说开车一天造成的污染微不足道吗? 你还能认为空气污染的形成与你无关吗? 更有什者,问题越积累越多,大家都抱着自己的行为不会影响大局的想法去排放污染,污染总量就这样积累起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改善大气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体社会成员能否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直接影响到天是否更蓝、风是否更清。 当前,国家倡导的“全国节能减排行动”离不开任何人的支持。 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少开空调、少用低层电梯、短途出行多用步行或自行车、少放烟花爆竹、不户外烧烤……这一切点点滴滴聚集在一起可能会形成吹起的雾霾的强大力量。廖海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