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气候治理关注新能源发展

政协北京9月8日电(记者王含娟)连日来,“苏拉”、“海葵”两大台风已五次登陆我国南方沿海,带来严重风雨影响。 此前,京津冀地区7月底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6月下旬华北地区出现近十年来最强高温事件,6月初东北多地出现龙卷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记录的诞生。 如何有效提升气候治理能力? 如何有效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国际气象经济高峰论坛上,多位行业重量级嘉宾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过去50年的变暖是过去2000年来前所未有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指出,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过去50年的变暖是两千多年来前所未有的。 。 近1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超过上世纪末19±1.09℃。 长期从事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 他用两个视频展示了气候变暖对冰冻圈的影响。 一是2022年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大规模崩塌,大量冰随雪盆融水倾泻而下。 另一件是今年6月19日新疆克州冰川因高温而剧烈崩塌。 冰崩塌。 冰川融化会造成什么后果? 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58米,如果格陵兰岛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约7米。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走绿色转型之路呢? 秦大河表示,首先不应局限于气候变化,而应从全球视角推动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其他地球系统因素。 其次,以人为本,衡量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并采取行动改善福祉并减少不平等。 此外,仅占陆地面积2.4%的城市却消耗了世界约78%的能源,排放了世界约70%的温室气体。 因此,大城市和超大型企业的合作将有助于实现全球减排目标。

世界正在采取行动,寻求碳中和的最佳路径

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晓野认为,中国致力于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是因为气候变化,也关系到国家新的发展道路。 。 中国必须面对甚至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因此,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那么,如何找到最佳的碳中和路径呢? 张晓野表示,这需要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高度深入的交叉融合,协调多个目标,并考虑到至少五个主要层面的相互作用:气候系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以及社会和政策管理。

北京大学教授黄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下的价值重构。 当前,高温、暴雨等极端灾害频繁发生,人们对气候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并对未来的气候感到担忧。 这增加了每个人为遏制气候恶化而付出的意愿,从而促使全社会重新创造价值,但这需要适当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落实。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长期有序的制度安排;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重塑以ESG为代表的企业价值观和管理体系; 对于居民而言,如何有效改变公众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仍需努力探索。

放眼世界,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共识,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周元兵介绍,作为中国发起成立的能源领域第一个国际组织,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碳中和计划”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已纳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成为全球七大典型代表情景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科学官员罗伯塔·博斯科洛也在本次论坛上发布了《综合天气气候服务支持净零能源转型》指南。 书中提供了14个天气气候综合服务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应该发展良好的商业模式,加强能力开发和建设,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从而加快能源转型,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何阳用一组数据论证了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成就:今年1-7月,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8569亿千瓦时,占比17.1%。占总发电量的%,超过同期城乡居民发电量。 家庭用电量; 今年上半年,风电、光伏产品出口额突破305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相当于2.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亿吨。 同期,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两者加起来为全球减碳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量产的先进高效电池转换效率已达到25.5%。 晶硅电池研发最高效率达26.8%,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但与此同时,光伏晶硅技术发展已逼近27%的理论上限,遇到明显瓶颈,急需技术创新。 作为协鑫集团钙钛矿首席科学家,范斌在报告中指出,钙钛矿目前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升级取代晶硅技术的第三代光伏技术。 它是一种人工晶状体,可以通过主动设计实现高光电转换效率,同时显着降低制造成本。 当引入钙钛矿技术后,晶体硅的效率可进一步提高至35%以上。 钙钛矿技术完全成熟后,国内电站每度电的电费成本将从现在的3元左右下降到2.4元左右,每瓦制造能耗和每千瓦时发电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大幅下降。也可减少。

气象如何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能源生产和供应与气象密切相关。 我国气象部门在新能源起步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夏季用电高峰、冬季用电高峰以及极端天气情况下,气象部门还将及时提供天气预警、灾害监测等信息,有力支撑了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新能源系统的各个关键环节都与天气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那么如何实现新能源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呢?

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沉彦波认为,从能源生产角度看,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决定新能源规划布局和发电效益。 未来需要关注大型风机的风资源评估以及光伏、光热发电的整体布局。 资源协调; 从能源供应角度来看,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波动性已成为影响新建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精细化气象预报将为解决电网调度、电力交易等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从能源消耗情况看,极端高温、极端寒冷天气导致电力负荷屡创新高; 从能源系统安全角度看,大规模气象灾害的影响将贯穿能源生产、供应、消费的全过程。 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专业化、精细化的能源电力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作为本届服贸会十大高峰论坛之一,第二届国际气象经济高峰论坛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协办,中国气象协会. 旨在汇聚科学理念,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为推动新能源发展、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