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丰收也不能弱化对粮食安全的警惕

今年全国期间,习总再次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耕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基。我国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9年间,我国耕地每年净减少超1100万亩,现有耕地19.18亿亩,如任其发展,再有10年,便可触及确保粮食安全的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数量下降原因何在?其一,连年的粮食丰收在保证粮食充足供应的同时,也使一些人弱化了对粮食安全的警惕。近些年是我国历史上粮食生产最好的时期。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九连丰”,稳居世界第一,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粮食充足,甚至一些浪费行为的抬头,使有些人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基础性认识有所弱化。

其二,经济因素使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在经济大步跨越的同时,也出现了城市“摊大饼”长大和土地低效利用的问题。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建设用地高达6.13亿亩,较2009年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时增加1.28亿亩,增幅高达26.5%。与此同时,农村也出现因种粮比较效益低,耕地改种经济作物等现象。遥感监测数据显示,现状耕地中,真正种粮的面积约占七成,其余为经济作物、园地、林地、休耕等。第三次国土调查显示,10年来我国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10年间有6200多万亩坡度2度以下的平地被种树。

同时,一些地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生态文明就是简单地修建景观、造林铺草,因此出现一些地方违规占用耕地用于绿化。还有一些地方认为粮食安全关系宏观大局,但和地方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有意无意放松了粮食安全这根弦。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2035年前全国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要将这些保护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落实到图斑和地块,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同时,优化布局,采取经济奖惩措施,使耕地下降比较严重的南方部分省份有序恢复部分流失的优质耕地。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把“中国饭碗”真正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