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治理怎样才能让地球不再发热

我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通过节能来达到。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谢克昌曾经在演讲中指出,降低碳排放的优先级顺序应该是:节能提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增加低碳能源和减少高碳能源、通过植树造林强化自然碳汇,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虽然高效CCUS和二氧化碳制烯烃等技术也可以通过提升能源效率来实现,但是,由于难度大、投资大,现阶段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研究员白灵指出,节能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的最主要途径。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已达峰值,并通过强化节能逐步下降。谢克昌院士也提出,我国还面临着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现实。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1.5倍。如果我国能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可以少用13亿吨标准煤,减排34亿吨二氧化碳,这占到2020年碳排放总量的1/3左右。因此,与拓展二氧化碳资源相比,提升能源效率才是解决决燃烧化石能源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途径。我认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节能提效才是最优选的途径。我被告知,节能是实现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途径。事实上,节能和提高能效是在2050年之前,实现能源系统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如果从目前的330亿吨下降到2050年的100亿吨左右,则全球二氧化碳减排中,37%来自于节能和提高能效,32%来自于可再生能源,8%来自于燃料替代,3%来自于发展核电,9%来自于CCUS技术,最后12%由其他技术满足。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能源系统减排,节能和提高能效必不可少。此外,我还了解到,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已经达到峰值,并通过强化节能逐步下降。历史表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个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量逐渐增长,而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上是促进这种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发达经济体已经通过采用技术手段,让能源效率提高,由此使得人均能源消费陆续达到峰值,并逐渐下降。这证明,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改变能源的使用方式,采用更加高效的技术来提高能源效率,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了解到,人均能源消费量将达到饱和状态,饱和时间可持续20年、30年甚至更久。据历史纪录,一些国家的人均能耗曾高达11~12tce(吨标煤),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还有一些国家如德国、英国、日本等也至少达到6tce左右。我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只有降低能源消费,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创造化石能源替代的条件。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重视提高能效和节能,采取措施来降低本国的能源消费。经过近20年的努力,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从2000年的11.1tce下降到了2019年的9.8tce;德国从2000年的6.1tce下降到了2019年的5.4tce;英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从2000年的5.6tce下降到了2019年的4.0tce;日本从2000年的5.8tce下降到了2019年的5.0tce。人均能源消费量和本国能源总消费量的下降,为这些国家减排二氧化碳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成功地降低了人均能源消费量和总能源消费量。这也告诉我们,在新能源替代技术逐渐普及的今天,降低能源消费量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据我了解,我国减排二氧化碳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仍在上升通道中,2019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为3.4tce,已逐渐接近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要想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重复发达国家的“三步走”历程,即人均能源消费先快速增长、再长时间饱和、最后逐渐下降。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我们必须时刻把人均能源消费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用较低的能源消费来实现宏伟的目标,如2035年建成现代化国家,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我意识到,节能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做好节能呢?我认为,我们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将节能增效深度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节能增效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措施,更涉及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我们在制定政策和规划中加大节能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公众更加了解节能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政策的实施。总之,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费和提高能源效率,才能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作为一个既生活在当下,又关乎未来的社会成员,我会尽自己的努力践行节能减排,为实现“碳中和”、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认为,推动节能增效既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又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要从全过程、各领域加以强化并始终坚持。将“碳中和”目标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未来的必然选择。从“十四五”时期开始,我们必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能效标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以人为本,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将节约和高效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和准入门槛,以是否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为衡量标准,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型升级。这不仅是中央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总的来说,持久推进节能增效是一项需要各领域共同参与的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加强合作,把控实现“碳中和”的节能目标。作为一个时代的责任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我始终会保持节约用水、用电、用能的习惯,努力为推动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认为,我们需要通过建立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长效机制,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降低实现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难度。要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持续挖掘结构节能的空间。产业结构是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要抓手。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挥节能和提高能效的作用,加快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让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逐步“脱钩”。通过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还有很大的结构调整空间。第一产业还有6个百分点的下降空间,工业至少有3个百分点左右的下降空间,服务业至少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上升空间。一般而言,服务业单位GDP能耗要低于第二产业的单位GDP能耗,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不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实现我国的节能低碳目标。除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还需要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生产领域,应该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在生活领域,应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公众使用清洁能源和高效节能的产品,减少能源浪费与污染排放。总之,通过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有望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脱钩”,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顺利实现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为推动节能减排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认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更大。我们应该顺应市场需求调整规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的减量置换比例,将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纳入到产能减量置换门槛中。同时鼓励各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产业准入清单,将新建项目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以推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与能耗降低目标和长期“碳中和”目标相匹配。此外,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和其他产业内部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转变。对于那些效应强的重点领域,我们需要采取超常规手段,大幅提高能效准入标准。例如,我们处在城镇化建设阶段,每年新增建筑面积40多亿平方米,需要对建筑领域实施超常规措施。我们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鼓励使用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能源消耗监管和压缩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实现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竞争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带来的负担。我们应该结合长远的“碳中和”目标,提前谋划。通过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研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和碳市场建设,降低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总之,我们需要在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建筑节能、国际市场等多个方面进行措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远期的“碳中和”目标。我会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为实现节能减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40年前建造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没有采用全球最先进的高效节能技术,未来40年就需要进行改造甚至拆除重建,这就是“技术锁定”问题。在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能源基础设施等投资高、影响范围大的重点用能领域,不能再依靠市场推动技术缓慢迭代,必须要强化政府主导。我们应该尽早制定与“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的能源效率标准,大幅提高对能源效率的准入要求,使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能效水平能够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领跑”。创新是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根本动力。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远期“碳中和”目标,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探索新的节能工艺、新材料和新的设计思路,加快推广节能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政府应该将科技创新和推广新技术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挖掘跨部门、跨行业的节能潜力,实现能源消耗的有效控制。总之,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我们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长期的“碳中和”目标。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能减排,鼓励身边的人使用新技术、新能源和低碳产品,为推动节能减排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节能减排方面,除了深挖行业内部节能潜力,跨行业资源整合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近年来,许多工业企业离开城市进入园区,通过整合入园企业的用水、用气和用电需求,集中规划建设热力、天然气和电力基础设施,并实现多能互补和智能化管控。这样的做法可以降低园区能源消耗15%~20%,并且减少企业用能和污染物治理成本。为了深挖跨部门、跨行业、跨能源品种的节能潜力,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的余热利用、园区节能改造和综合能源服务,并破除资源整合的机制体制障碍。市场信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节能的内生动力所在,是调动全社会节能减碳的重要“指挥棒”。因此,为了推动节能减排,我们应该完善能源市场信号,促进外部成本内部化,使能源价格更好地反映市场供应和需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失,特别要反映碳排放影响。政府应该研究运用税收手段推动碳排放量的减少,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和机会。总之,我们应该深挖行业内部和跨行业的节能潜力,加强工业园区的综合能源服务和余热利用,并完善能源市场信号,推动外部成本内部化。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会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比如使用环保型产品、开空调时控制温度、分别回收垃圾等等,为推动节能减排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有效地减少排放,我们需要探讨提高化石能源资源税或者实行碳税等措施。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应该力争将“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初步纳入能源市场信号体系,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为了实现产业创新目标,我们需要从基础研究出发,加强创新。共性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是引领创新的关键所在,而煤基能源化工减排则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一味偏激。我们需要采用新方法调节煤基合成气的碳氢比重,提高煤炭作为原料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实现可再生能源与煤的耦合转化等,从源头上克服高碳排放的瓶颈,进一步提高减排效果。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会继续关注环保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变革,鼓励身边的人支持环保创新,对环保产品进行选择和购买。同时,我也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采取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如开关灯电器精打细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碳排放等等,为推动减排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认为,减排不是盲目的行动。我们需要先了解煤的转化过程,深入理解煤化工反应的分子层面,才能研究发展清洁高效的新型集成技术与过程,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此外,多产业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联合起来制氢、制材料和化学品等,实现产品的精细化、差异化、绿色化,从而为减排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会尽可能地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如合理使用电器设备、减少不必要的出行等等,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为推动减排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会持续关注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为更好地推动环保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