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强大核电助推低碳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柴亚新

能源治理与法律前景_能源治理_能源治理最大的挑战

5月19日,江苏省连云港市田湾核电站7号机组混凝土浇筑现场。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能源治理与法律前景_能源治理最大的挑战_能源治理

田湾核电站建设工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见证两国核能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徐大堡核电站开工仪式。 当地时间5月20日,中国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个海外反应堆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中国核电已从“跟随”走向“并行”。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核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40年来,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我国已具备国际先进的核电技术和核电建设运营能力,核电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三。 “华龙一号”、“玲龙一号”等国家重要武器已成为世界的“中国名片”。

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核电项目的开工对于改善当地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布局有何意义? 核电在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方面将发挥什么作用? 我国能源合作领域还有哪些亮点?

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运营4台机组,打造核安全领域全球标杆

开始! 启动!

随着一声令下,混凝土浇筑机信号按钮启动,长吊车将第一箱混凝土浇入7号机组主楼,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施工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位于渤海之滨的徐大堡核电站3号、4号机组也正式开工建设。

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是2018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的核能领域一揽子合作协议中的重要项目。建成投产后,2018年发电量将达到37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68万吨。

“多年来,田湾核电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行业第一。” 中核集团江苏核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兆华表示,20多年前的田湾只是一个很少有人关注的小渔村。 目前这里已建成大型核电基地,共有5台机组在运、3台在建机组。

据了解,田湾核电站一期两台机组已于2007年全面投入商业运行,二期工程是中俄两国继续深化核电领域合作的重大项目。活力。 3、4号机组已于2018年投入商业运行。本次在建的7、8号机组拟采用俄罗斯VVER-1200(AES-2006)堆型。

作为“老田湾人”,江苏核电总经理张毅对田湾核电站各机组的性能非常熟悉:“7号、8号两台机组具有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特点,这意味着我国第三代核电家族又增添了新成员,为我国核电技术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同时,7号、8号机组在满足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将扩大核电应用范围。尽可能让国内企业参与进来,这将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提供学习先进技术、面向未来的机会,‘走出去’奠定基础。”

在田湾核电站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建设工地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虽然已是凌晨两点,但施工现场灯火通明,现场实行不间断施工机制。 各班组成员轮流值班,确保工程安全有序施工。 “只要有施工,就必须有人监督,保证有人全天候在现场。” 中核集团辽宁核电厂“老虎团”成员常志勇表示,“老虎团”党员在抓紧施工时间的同时,开展巡视检查,确保施工安全。

“无论是田湾核电站,还是徐大堡核电站,‘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都流淌在每一位核工业人的血液里。我们的目标就是把田湾核电打造成核工业新核电。”核电厂7号、8号机组以及徐大堡核电厂3号、4号机组四台机组均已建成,为深化中俄合作、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作出新贡献。”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辽宁核电厂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秀奇解释。

从“国家荣耀”到“国家名片”,中国核电依靠自身实力实现了华丽转身。

自1970年中国第一座核潜艇陆基模型反应堆为新中国发电第一千瓦时核电以来,中国核电依靠自身力量,几十年来逐步建设多座核电站,并创新发展自主第三核电站。发电核电站。 科技“华龙一号”等技术实现了核电从“国家荣耀”到“国家名片”的华丽转变。

三十年前的1991年12月,随着浙江省海盐县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和建造核电站的国家自己的。 秦山核电站也被誉为“国家的荣耀”。 。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核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缩影。”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秦山核电站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前表示,秦山核电站建设36年来,“走出了一条核电国产化之路”。 以“核电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实现了“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开发的历史性跨越。

继秦山核电站之后,岭澳二期等核电站相继开工建设。 我国核电在建设、技术、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没有核心技术,你就会任人摆布。 1997年,中国核电人创造性地提出了“177核”的概念。 本次设计是基于国外常用的157组堆芯进行设计。 每侧增加五套组件,四侧总共增加20套组件,形成177套堆芯的创新设计。 堆芯换料周期由通常的12个月缩短。 延长至 18 个月,将电厂可用性提高至 90% 以上。

“通俗地说,‘酷睿177’是‘华龙一号’的灵魂,相当于给一辆车配备了发动机。”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长文表示,“华龙一号”这款发动机完全是我国自主设计的。

不仅如此,“华龙一号”的设计充分均衡地贯彻核安全纵深防御原则和设计可靠性原则,设置多重屏障,提高安全系数,确保生产活动处于防御性保障之下。采取措施并创新性地采用“主被动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使核电站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维持系统运行,大大提高抗震能力,更好地保障安全。

2015年5月,“华龙一号”登陆福建福清; 2021年1月,全球首个“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华龙一号”已成为当前核电市场最受认可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成为我国的“国家名片”之一。

核电技术变革中,中国创新、中国速度闪耀光芒

纵观我国核电的发展历史,我们始终不渝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大亚湾核电站从建设伊始,几乎所有设备都是“进口”。 目前,“华龙一号”首堆核心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全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8%。 中国核电人正在憋着能量。 开发了自己的核电技术。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吉还记得,1990年他在大亚湾核电站现场工作时,核电建设所需的原材料甚至混凝土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 “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模式,是我们中国核电人的梦想。”邢吉说。

每一项核心技术都是一座需要攻克的大山,甚至一个阀门也可能成为“绊脚石”。

阀门听起来不起眼,但它们在实现核电站复杂的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是发电厂所有核级设备中数量最多的。 世界第一座反应堆“华龙一号”是“三新”工程。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阀门设计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现有国外成熟阀门无法满足新的系统工况,这就需要在短时间内设计和制造能够完全满足“华龙一号”性能要求的阀门。

一次又一次的测试,一次又一次的比较……研发设计单位与国内阀门供应商合作,开展了多项横向科研工作。 “华龙一号”已实现所有关键阀门的样机开发、鉴定和产品供应,突破了国外高端阀门。 长期形成供应商垄断局面。

据了解,截至目前,“华龙一号”已成功获得专利授权716项、软件著作权120余项。 在计算分析软件、堆芯设计、燃料技术、主被动安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核电技术的变革中有很多“阀门”的故事。 中国核电人通过数十年不断攻坚克难,让中国创新、中国速度成为全球核电事业发展中的一道亮丽色彩——

世界先进的第三代核电型号“国核一号”发布。 所有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均实现本地自主设计、本地制造。 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权;

“华龙一号”全球首座示范堆福清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从核岛浇注第一箱混凝土到商业运行仅用了68.7个月。 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如期竣工的第三代核电反应堆;

“和谐系统”作为我国独立核电站的神经中枢,实现了多技术、多反应堆应用覆盖。 已应用于国内15台新建机组,保障了我国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着眼未来,未雨绸缪。 在真正掌握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设计、建造和运营“华龙一号”的同时,中国核电人把目光聚焦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 快堆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主要堆型。 可以将天然铀资源的利用率从1%左右提高到60%以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放射性废物。 可以一举解决铀资源枯竭和核材料问题。 核废料利用率低、处理困难等问题。

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核能是高稳定性、高能量密度的清洁能源。 它在发电过程中基本不产生二氧化碳,也很少排放其他有害物质。

中国核电技术的每一步进步,都是向低碳能源转型迈出的一大步。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1》指出,在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进程将持续推进。进一步加速。 核能作为一种近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中国的“核电”已经启动。 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核能发电量3662.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2%,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94%。 与燃煤发电相比,核电全年相当于减少燃烧10474.19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442.38万吨、二氧化硫89.03万吨、氮77.51万吨氧化物,相当于造林77.14万公顷。

随着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开工建设,以及3月份海南两台核电机组的投产,我国今年已开工6台核电机组年。 这6台核电机组平均装机容量均超过100万千瓦。 与同规模火电相比,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每年可减少消耗30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6亿吨。 二氧化碳1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2.6万吨。

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共同任务,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是大势所趋。 中俄加强核能合作体现了双方在世界气候变化问题上立场的一致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入了新动力、新信心、新希望。 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研究中心秘书长邓浩表示。

“一次性批量新建4台核电机组,是全球规模最大、单位时间投资密度最高的项目,这证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核电潜在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能源研究所表示。 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认为,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正在探索开启核能国际合作新形式。 此次中俄核能合作是新形势下的新实践。

“去年中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中国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 主要推动者是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核电等。国际能源署愿继续与中国政府合作,支持和推动中国实现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