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委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组织的《中国养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顺利完成。 该项目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老龄旅游产业促进委员会协调并参与研究。 北京联合大学相关专家、教授组成研究团队。 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共47000字,分为养老旅游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养老旅游的定义、全球养老旅游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我国养老旅游发展阶段及存在问题、中国养老旅游市场分析、我国养老旅游供给体系、我国养老旅游发展趋势、我国养老旅游发展主要建议等八个方面。
我国老年旅游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多年来,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却从未对养老旅游产业有所作为。 专门系统的研究和梳理。 本研究总结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经验及其综合性和指导性,在当前老年旅游研究领域尚属首创。
报告分析了我国养老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老年旅游市场需求巨大。 2018年,老年游客平均出行时间为5天,人均消费超过3600元。 老年旅游消费已经是一个万亿元左右的市场。 我国已初步形成一批养老旅游目的地和线路产品,主要包括养老、医疗旅游、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等养老旅游业态。 初步形成了一批专业的高级旅游指导机构和供应商。 但总体而言,我国老年旅游发展主体规模不够,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老年旅游品牌尚未形成,老年旅游竞争已经开始加大力度,老年旅游发展任重而道远。 根据国内外相关经验和预测,2040年左右我国将进入养老旅游稳定发展期,养老旅游将占全国旅游市场的50%左右。 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8亿,占总人口的36.5%。 在旅游意愿和人均消费不变的前提下,老年人口旅游消费总额将达到2.4万亿元以上。 未来,我国养老旅游积极消费理念将逐步形成,养老旅游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养老健康旅游和智慧旅游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养老旅游企业将对市场的反应越来越灵敏。 ,供给将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新型化、智能化。 为此,应积极营造支持老年旅游发展的老年友好社会氛围,构建老年旅游制度体系、产品结构体系、品牌体系、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专业体系,增加休闲时间从老年旅游经济收入和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的角度,促进老年旅游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报告阐述了老年旅游在促进“积极老龄化”方面的作用。 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将接近20亿,占总人口的21%。 历史表明,从老龄化社会向老龄化社会转变正在加速。 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040年,老龄化高峰将在2049年左右出现。 目前,我国养老旅游潜在市场规模已超过2亿人,2060年将达到4亿人左右。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仅对旅游市场的供需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然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改变全球旅游业的竞争格局。
面对老龄化社会,健康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具有更大意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 要突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健康问题,积极推动健康养老、旅游健身休闲融合发展,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老年人旅游不仅能满足身心愉悦的需要,还能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身心疲劳。 老年游客增多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是老年人“乐享晚年”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健康和谐老龄社会的关键。 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延长寿命,更长久地保持健康,也能提高经济和精神生活的满意度。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积极老龄化是指改善老年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安全的机会。最佳机会过程”。 推动积极老龄化对于社会包容、提高社会福祉、促进参与者个人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养老旅游将为我国实现“积极老龄化”、推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鼓励老年人尤其是年轻有活力的老年人旅游,是拓展健身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主动老龄化”。健康的老年旅游文化氛围是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旅游需求的寄托,也是老年人高发展的重要形式和体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报告指出了目前我国养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养老旅游发展普遍缺乏顶层设计。 养老旅游在国家层面缺乏独立的国家战略或尚未系统纳入国家战略。 高级旅游缺乏系统性,各部门各自为政,旅游企业各自为政。 二是缺乏积极的老年人旅游消费观和消费文化。 老年游客对价格敏感,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更具价格弹性。 他们接受高价旅行社产品的可能性较小,总体消费水平低于年轻人。 老年旅游更可能被近距离的休闲活动所取代,如广场舞、参加老年兴趣班、去老年健身中心等。 总之,老年旅游在老年活动中占比不够高,市场渗透率也较低。 三是市场结构不平衡,亟待调整优化。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城乡老年旅游市场不平衡,城市老年旅游、都市老年旅游和乡村老年旅游比例不协调; 从全国区域空间分布来看,老年人口的东西阶梯分布特征以及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差异决定了东西部老年旅游市场存在差异。 目前,60岁至70岁的老年人已成为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但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表达了强烈的旅游意愿。 但由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限制,旅游供给政策主要针对这一群体的老年游客。 旅游产品供给量小。 四是产业结构不协调,亟待优化升级。 目前,针对老年人口旅游消费特点推出的旅游消费产品和旅游线路较少,与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不匹配。 许多旅行社在组织老年旅游项目时,只是简单地给现有旅游产品的“老瓶子”贴上“夕阳红”、“夕阳红旅游”、“银发旅游”、“老年养生旅游”等“新标签”。其他高级旅游产品。 特点不突出,同质化严重。 老年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市场细分,产品供给在时间上也不均衡。 只有每年重阳节等少数特殊节日,旅行社、景区等才会重点推出老年旅游产品,其他时间则很少。 推出老年旅游产品。 五是精细化管理还不够,亟需构建智能化系统。 我国老年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利用旅游大数据推动发展。 通过大数据,可以梳理分析老年游客数量、老年游客构成、兴趣、轨迹、景点偏好等,从而提高老年旅游市场的精准营销和产品及业态创新。 提高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报告对我国养老旅游产业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构建老年旅游制度体系。 建议编制《中国老年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国老年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出台相关异地养老旅游政策和相关准入机制标准,以及老年人消费税、生活补贴等措施。 医疗救助等相关法律、政策; 通过减税、信用担保、利率优惠等方式鼓励老年旅游企业发展; 切实加强引导和监管,切实规范老年旅游市场秩序,为各类主体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构建老年旅游产品体系。 完善现有老年旅游产品,提高现有旅游产品质量; 开发高端与低端产品相结合、多价位的老年旅游产品; 创新开发新型养老旅游产品,开发城市旅游度假产品、乡村养生旅游产品、老年体育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等; 大力开展老年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打造各类老年旅游节庆文化,营造老年旅游文化氛围。 定期举办老年旅游博览会,或在旅游博览会、老年行业博览会上设立独立的老年旅游展区。 三是打造老年旅游品牌体系。 建立养老旅游标准体系,尽快出台养老旅游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国家养老旅游标准化试点,在试点地区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旅游标准化体系,逐步形成养老旅游标准化体系。推广通过试点获得的经验; 鼓励和引导地方和企业开展老年友好旅游品牌建设,创建并向市场推出一批老年旅游目的地品牌、老年旅游企业品牌和老年旅游产品品牌。
四是构建规范的老年旅游市场体系。 制定并发布老年人旅游合同样本; 建立老年旅游企业信用体系,发布《老年精品旅游产品目录》、老年旅游专业旅行社名录、老年居住基地名录,推动老年旅游专业化发展。 大力表彰具有良好信誉的老年人。 旅游机构和从业人员; 建立旅游目的地客流通报和预测系统,引导老年游客错时错峰出行。 编制全国老年旅游年度发展报告,举办老年旅游发展论坛,为科学健康的老年旅游市场发展提供指导和指导。 五要构建老年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和保障老年人的需求,完善旅游场所公共服务,适应老年人的需求; 将老年旅游服务质量作为检验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 应为老年游客提供智慧旅游的使用。 必要的信息指导、人工协助、日常培训等服务工作。 六要构建老年旅游人才队伍体系。 大力发展和培养老年旅游产业专业人才队伍; 培训员工基础护理和急救知识; 提高老年旅游商业服务水平; 吸引更多具有老年心理知识、老年医学知识的人才进入旅游业,优化旅游业市场结构; 培养高级旅游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突出发挥高级旅游导游、高级旅游志愿者、高级旅游专家等退休专业人员作用,建立高级旅游专家库。 七要构建老年旅游消费促进体系。 设立老年旅游发展基金; 加大带薪休假落实力度,为子女陪伴老人出行提供保障; 鼓励老年人错时错峰出行,鼓励旅游企业设计、提供错时错峰旅游产品,并给予企业适当奖励。 鼓励银行、保险公司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旅游理财和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