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近日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从守护生命线的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习总指出,重视节水治污,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是我国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他强调,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
党的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在保障基本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同时,各地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无论是水源地、输水沿线还是受水地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生物更多样了,产业更环保了。通过调水,改善了人水关系,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逐步发生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相继实施,这些都对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按照习总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推进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高质量发展。
坚持遵循规律,决不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实施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是同江河湖海等自然“打交道”,需要在充分尊重自然运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引调水工程输水线路长,穿越河流多,涉及多个省份,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气候、水资源、生物、土壤等变化多样。在推进过程中,尤其需要坚持科学态度,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开发结合,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不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清水长流。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实属不易,水质达标是调水的一条底线。一泓清水源源流出,水源地、输水沿线地区、受水地区都是调水的“水源地”。各地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从源头防治水污染。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不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践行“生态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在南水北调沿线,通过水质标准倒逼治污,不但保障了调水水质,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今后,各地仍要坚持 “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守住清水长流。
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状况,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缺水格局。将来之不易的外调水高效用好,科学调配,才是缓解水危机的长效方法。不能一边加大调水力度、一边随意浪费水,搞不符合实际的产业项目和城镇建设。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一方面,倡导文明节水的生活方式,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坚决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产出更大的效益。
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进调水后续工程建设,我们必须构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深化水质保护,狠抓节水用水,确保水质持续向好,不断增加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