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将划定生态红线 打造生态环境共同体
2015年6月15日上午,记者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国际研讨会上获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与协调发展管理——河北地区,下一步要确立京津冀生态环境红线,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 其中,大气治理将在现有“大气十大标准”的基础上完善和加强,并及时向前延伸。
今明两天,会议将重点讨论国内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现状,探索研究相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提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相关建议。 国内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知名专家,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系统负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人员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参加会议。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所长、总工程师王金南在会上作京津冀生态环境规划思路框架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报告。
“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实施空间用途管制,严守生态环境红线。 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将京津冀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发展区。 五类主体功能区。 将区域内生态功能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 主要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红线区、生态脆弱红线区三类。
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方面,北京、天津、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唐山、沧州、廊坊列为重点控制区,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为一般控制区。 其中PM2.5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划定了大气环境红线。 改进和收紧现有的治理标准,并延长进程的时间。
未来,京津冀将加快区域环境保护立法,统一完善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建立类似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协调管理组织和跨区域环境评估机制委员会。
记者了解到,“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和“生态环境红线”目前正在规划设定中,具体内容预计将在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发布。
此外,记者了解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成立以来,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已基本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成效。治理方式逐渐显现。
去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6%。 今年1-4月,同比又下降20%。 不过,北京市环保局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任重而道远。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总结国内外区域联防联控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研究探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和技术路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促进协同治理。 (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