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的碳中和之路能源电力碳达峰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推进“双碳”工作的根本基础。 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 能源电力“双碳”之路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牢固的系统观念,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发展与减排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短期与整体的关系。中长期来看,要妥善处理战略总体层面的多目标动态平衡优化,坚持走中国特色能源电力“双碳”转型之路。

能源和电力碳达到碳中和峰值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它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又具有立足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充满挑战,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社会制度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紧密结合能源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融合“双碳”“碳”道路,紧密联系了我国经济社会在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一个世纪。 我们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更好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基础。 因此,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发展的重大要求,坚持诚信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协调经济、能源、环境的关系,走中国特色能源电力“双碳”道路。 ,谱写中国式现代绿色低碳篇章。

第一,人口众多的现代化需要走自主、综合、节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能源电力“双碳”道路,必须创新解决庞大人口现代化带来的能源消费刚性增长需求和生产要素安全的严峻挑战。 其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走一条有利于包容发展的能源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能源电力“双碳”道路,必须积极践行共同富裕的人民情怀,坚定站在人民立场,充分发挥能源在互联互通和资源配置中的突出作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民生。 协调实现安全、地区协调、普惠能源等多重战略目标。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需要找到一条硬实力和软实力协同提升的能源现代化发展道路。 能源工业要坚决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在培育节约型社会文化和现代化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凝聚力、文化感召力和价值引领。 实力,形成能源科技产业等硬实力和能源治理等软实力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要求走一条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能源现代化发展道路。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放弃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代化老道路,努力追求现代化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 第五,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要求走开放、合作、引领的能源现代化发展道路。 坚持高度包容发展,努力通过国际能源合作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服务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在满足能源电力消费刚性增长的前提下

实现大规模减排,必须走诚信创新的“双碳”之路。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源电力“双碳”转型的路径选择、节奏和强度控制至关重要。 要坚持系统理念,做好顶层规划。 我国产业结构重度偏重,能源结构偏向煤炭。 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窗口紧迫,在满足能源特别是电力消费刚性增长的同时实现大规模减排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特色能源电力“双碳”道路必须坚持诚信与创新。 既要遵循各国普遍共同法,又要充分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将保持刚性增长趋势。 未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仍有一定增长空间。 认为新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能源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费“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转型等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可以选择一条能源消费高峰相对宽松的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路径。 预计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030-2035年达到峰值,峰值约为6-67亿吨标准煤。 能源消费高峰期,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2035年后,一次能源需求将稳步下降。 2060年将下降至45亿吨标准煤左右。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革命,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面对环境空间压缩的双重挑战和“双碳”带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通过产业绿色升级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能源结构与绿色转型。 一方面,要稳步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双高”产业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我国国情决定产业升级需要稳定制造业比重,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走制造强国之路,保证产业体系完整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同时,也将使我国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变得更加困难。 在发达国家,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及工业、交通建筑、能源电力等各行业转型路径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要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预计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增至25%以上,2060年达到82%。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是增长最快的非化石能源,预计将占到2030年和2060年,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1%和46%以上。 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但仍将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增强我国能源安全的整体边际和整体韧性。 未来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将经历主要能源、底线保障、调整补充的转变。 2030年之前,煤炭仍将是主导能源,占能源消费的43%以上。 2031年至2050年,功能定位将从能源主要来源向自下而上保障转变,支撑能源消费结构平稳转型。 2051年至2060年,功能定位为调节补充,主要用于调节新增电力系统和部分难以替代领域的消纳。

电力作为清洁能源配置的主要载体,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供应体系。 从需求来看,未来全社会电力需求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中长期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并达到饱和。 近中期来看,我国电力需求增长空间大、增长较快。 预计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左右,终端电气化水平将超过32%。 2040年至2050年,电力需求增长开始进入饱和增长期。 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5.7万亿千瓦时左右,终端电气化水平将超过70%。 在供电方面,充分发挥煤、气、水、核、风、光互补优势,持续优化供电结构,形成多元化供电体系。 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至2030年新增电力需求约70%将由非化石能源发电满足。 206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预计14.3万亿千瓦时,占比91%。

电力部门晚达峰有助于全社会平稳达峰,用“先慢后快”的节奏安排从达峰到中和的减排路径,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和实施难度。 电力低碳转型路径与工业、交通、建筑等不同行业分担的低碳转型责任高度相关。 在碳达峰时期,电力部门因电能替代而承担了终端能源部门的减排压力。 它是高峰期最重要的碳排放增长领域。 预计2030年左右进入峰值平台期,峰值约为46亿吨(不含供暖碳排放)。 利用自身晚高峰带动全社会早达峰,是电力行业更好的选择。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期,在节奏上,采用“先慢后快”的方式安排电力减排路径,有利于降低总体成本和实施难度。 能源电力碳中和路径规划呈现出较强的技术驱动特征,高度依赖新能源存储、CCUS、氢能等前沿技术。 但如果上述技术过早、过快地大规模应用以实现快速减排,将面临技术突破不确定的风险。 以及高昂的转型成本。 与电力碳排放达峰后即稳步下降的减排路径相比,在延长碳排放达峰平台期的路径下,新能源发展规模将前期适度、后期加速。 CCUS改造后煤电留存规模将减少,碳峰值将达到碳中和。 且阶段供电成本将小幅下降。 在碳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电力减排路径如果保持匀速“倾斜直线”或先快后慢的“凹曲线”,将对电力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新能源和脱碳技术“先慢后快”的碳减排轨迹下,供电成本将降低4%-8%。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增长和碳排放增长的依赖不断降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形成,能源利用方式加快转变,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未来,我国GDP碳排放强度将持续下降,绿色发展理念将深刻改变中国发展模式。

走中国特色能源电力碳中和之路

谱写中国式现代绿色低碳新篇章

在能源经济环境同步重塑下,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建设新电力体系是走中国特色“双碳”道路的核心,是书写新能源新格局的重要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新篇章。 必须坚持系统理念,从基本国情出发,加强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谋划部署,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产业升级为依托,以总体安全为前提,以节能增效为先导,以实现能源优质供应为先导,以可持续能源经济为保障,以治理能力提升为支撑,协调处理好能源问题。 “双碳”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得到统筹规划,开创了新路径。 具有强大韧性的中国特色能源电力“双碳”转型之路。

激发第一动力,走上能源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之路。 科技创新是“双碳”转型的第一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科技自力更生、自我提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纵观能源发展史,科技创新是每一次能源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面对“双碳”目标,我国必须坚持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重大突破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关键难点是确定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趋势。 一方面,新能源存储、CCUS、氢能等前沿技术在设计的实施路径中不可或缺,但这些技术的研发突破和商业应用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在近40年的时间跨度里,能源使用方式等潜在的、不可预测的颠覆性技术可能会出现,让电力碳中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全方位挑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统筹支撑能源安全、低碳和经济转型,充分发挥考虑技术发展路径和节奏与低碳转型相互耦合的显着影响,凸显融合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

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发展道路。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加快培育发展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更好服务和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依托我国发展现代能源的独特优势能源产业体系,实现电力工业转型升级,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要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路径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链高端化,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优质供给。和数字基础设施,畅通电力和电力。 多种资源要素互联互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服务和融入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推动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发展。

坚持系统理念,主动增强安全、减少碳排放。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能源领域的重中之重。 实现庞大人口现代化,需要走一条高度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能源现代化发展道路。 能源电力“双碳”将面临一系列传统能源安全和新安全问题。 只有掌握了能源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理念,增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主动性,把能源安全融入能源低碳转型全过程,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高水平要求。 ——优质能源支持。 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能源发展约束日益增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制度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是最大的安全挑战。 与此同时,“双碳”道路下,能源安全保障压力正逐步向电力系统转移。 电力安全面临一系列新风险。 从传统电力安全到非传统电力安全,要主动做好全方位应对策略,认识到电力安全目标韧性、电力安全边界模糊、权力多元化三大变化安全责任主体,树立电力安全新理念。

激活第一能源,走上追赶世界节能强国之路。 作为全球能源消费规模最大且仍在刚性增长的国家,节能降耗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能源效率受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价格和碳价格变化、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等多重因素影响。 需要工业、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展望2030年和206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预计较2020年分别下降27%和75%,节能潜力可释放巨大。 制约我国节能增效的关键因素突出表现在综合能源体系和能效服务尚未普及,市场在能效提升中发挥作用不足,节能减排仍存在瓶颈。先进能效技术研发和应用,综合能效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有待完善,能效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不到位,标准体系仍需完善,存在在提高公众节能意识方面还存在不足。 我们需要多方位努力,打造节能增效之路。 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节能减排作用。 降低消费的关键作用。 要全面实施节能增效优先战略,遏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更加集约高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量与率”协同治理,走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关键在于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开发规模要大、利用水平要高、“量与率”要协调。 经过三个“五年”规划期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发展高地,装机容量等重要指标全球领先。 应对新能源随机波动和支撑弱的问题,支持新能源规模化、高比例发展,解决新能源“立”的问题,必须立足我国基础,统筹开发利用。以煤炭为主的国情,以新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为基础,各类能源走出了高质量协调发展之路。 与国外相比,我国能源电力结构偏向煤炭,系统综合调节能力较弱。 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替代高碳能源难度较大。 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要重点解决“立”的问题,更好发挥新能源保障和增加能源供应的作用。

公平协调、价格实惠,走减排与成本协调的道路。 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负担得起的能源成本。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 新能源发电逐渐进入“平价上网”时代,但整体能源改造成本和新能源系统成本快速上升。 仍缺乏有效渠道,不利于转型的顺利、可持续。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有效的市场与有作为的政府结合起来,协调好减排与成本的关系,实现改造成本的公平分摊和及时传导,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更经济地实现能源和电力的碳转型。 。 公平、及时是疏导转型成本的要求,价格机制是途径。 要围绕新能源参与市场和配套各类电源功能定位转型两大市场机制,从市场空间、价格机制等角度设计我国电碳市场、市场政策、绿色认证、数据互联,助力“双控”协同策略。

打造系统工程,走出碳治理现代化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监管,以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为重点,逐步转向总量“双控”体制。碳排放量和强度。 这是“双碳”目标下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关系到国家战略、经济布局、“双碳”路径规划、市场设计、中央地方关系等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能源电力“双碳”道路,要求在不断夯实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物质基础的同时,不断加强能源领域软实力建设,助力实现物质和谐的现代化文明和精神文明。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走绿色低碳、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是推动碳治理理念、模式、目标多层次现代化转型升级,不断增强行业间、区域间协同治理,不断增强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