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摘要:通过对生态修复相关一些常用术语的解释和分析,希望为新时代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修复; 字; 分析

水土保持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水文学、植物学、地质学、土壤学、气象学、环境学、农林学、信息学、社会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这些专业学科是密不可分的。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由于社会环境对节水工作要求的严重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传统的节水管理模式正在受到冲击。 新时代节水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人工管理。 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的现代水土保持模式应运而生。 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处,实现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理念的转变。 生态修复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内容非常广泛。 许多有关生态修复的新名词、术语、概念、思想、理论正在生态建设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使生态建设的科学体系日益完善,认识到生态修复中的一些术语、术语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

生态修复是根据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的原则,采用人工治理与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改造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是推动全社会走上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生态修复涉及内容广泛,需要生态水文学、植物地理学、资源生态学、森林园艺、地质学、环境保护、材料工程、生物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参与和相互渗透。 生态修复不仅是水土流失地区的重点工程,也是城市、农村河流、沙漠、森林、矿山、海洋等领域生态治理的重点。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空间性质,其外延已延伸到空气和大气的污染。 修复[1]。

生态修复是指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以及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对一定的生态环境采取简单的封闭措施。改善辖区生态环境。 恢复和改善的过程一般仅指其自然植被和自然生态的恢复,其延伸范围相对较小[2]。 因此,生态恢复应与生态恢复区分开来。

生态重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是指对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地区进行恢复原貌、改善生态的生态活动。 如战争、地震、洪水、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受损地区的建设管理、环境改造和生态恢复等。 一定程度上,一个地区的生态迁移和文化遗址的恢复也属于生态重建的范畴。

2 生态环境、居住环境、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它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只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生存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组成。 生态环境按是否经过人工改造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生态修复必须在不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保护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工环境[3]。

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由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自然环境不等于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泛,但只有由一定的生态关系组成的整个系统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由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不能称为生态环境。 因此,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两者具有包容关系。

3 生态移民、生存移民

生态移民的基础是保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 它不仅考虑移民能够脱贫致富,还考虑移民地中短期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也保护了迁入地原居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定向移民。 生存移民考虑的是增加移民的经济收入和温饱,而不太关注对移民地生态环境的短期和长期破坏,因此是单一目标移民。 生存移民大多生活在未开垦的处女地或沙漠地区。

从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实施生态移民。 对于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地区,可根据需要实施单身生存移民,开辟新的“生态家园”。 无论采取何种移民方式,都应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生物入侵与植物侵蚀

生物入侵是指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外来生物物种和生物物种引入自然物种中,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生物侵犯行为。 它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物种消失和灭绝,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生物污染,并能压制和排挤当地人口,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 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严格防治。

植物侵蚀是指种植不良植物和品种或不良品种自然扩散,造成一定区域土壤结构和肥力遭到破坏,植被受到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的过程。 与生物入侵相比,其影响较小,但也不容忽视。

我国1/2以上的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防治生物入侵,必须加强执法监管,认真执行《植物检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做到防治结合,运用植物“相生相克”的原则充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防止生物入侵。 种植沙参可以大大减少紫茎泽兰的入侵。

5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从地球表面到平流层,一直到地壳几十公里,形成了一个包容层,有生物生存。 它最显着的特点是它的完整性,即任何地方的生物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然的其他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物圈的另一个显着特征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生命形式的丰富程度,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面。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生态系统进化的体现,意味着生物种群在个体数量上的均衡分布。 生态恢复的目的是通过增加生态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

6藻华、赤潮、富营养化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大量增殖或积累,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这是水域荒漠化的表现。 携带营养物质的沉积物进入水中或有机物附着在土壤上并被吸入水中,是赤潮形成的原因之一。 赤潮是水域富营养化的特征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将大量含有氮、磷生物营养物质的污水持续排放到湖泊、河流、海湾等流速缓慢的水体中,导致水体中藻类、浮游生物和绿色植物迅速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透明度降低,溶解氧减少。 ,水质恶化,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当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根据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数量,水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红色、蓝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富营养化现象发生时称为“藻华”发生在河流、湖泊中的称为“赤潮”,发生在海洋中的称为“赤潮”。

7绿色住宅区和绿色生态建筑

绿色居住区是多样化建筑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组合。 这是一种赋予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充满思考空间的生态理念。 它是基于住宅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生态和建筑的综合运用。 它运用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和组织建筑内外空间及系统中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绿色住宅区并不是简单的“居住社区+周边绿化”模式。 关键是要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

绿色生态建筑又称可持续建筑,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合理布局、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以生态示范区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的建筑。独特的生态范围。 或设施。 生态建筑强调材料的严格选择、资源的精确配置和环境的合理布局。 并非所有新型、自然、绿色建筑都是生态建筑。 苏州园林式建筑堪称典型的生态建筑。

8 循环经济、可持续开发利用

循环经济是从德国引进的一种新的生态文化理念。 是指从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 ,其中包括人类发展理念的转变。 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内地各省市践行资源可持续利用新发展理念的载体。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工程示范区开展试点,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模式可用于治理水体荒漠化问题,改善和利用水体富营养化状况,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各地的“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等资源循环利用,都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

9生物堤、城市森林、水下森林

按照生态修复的原则,在河岸上营造乔灌木混交林带,形成生物坝。 生物堤可以限制河道摆动,减缓洪水淤积,避免洪水冲刷,省工增效。 对于新河道两侧的混凝土路堤,可以按照“技术国产化”的要求,建设“绿色混凝土”或多孔混凝土,让树木通过这些孔隙进入土层,变得郁郁葱葱、连通。 ,形成特殊的混凝土。 生物样本库。

城市森林是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提出的一个新的生态术语。 它不同于山区、高海拔地区的天然森林和原始森林。 它是直接服务城市和人民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 它是城市建设理念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产物。 城市森林建成后,可以维持大气碳氧平衡,缓解城市特别是南京、武汉、重庆等“火炉”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森林和郊区森林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水下森林”是一种新的生态修复方式,就是在水面以下种植树木,解决河道黑臭问题。 在水面下种植水草等沉水植物,可使河水清澈50厘米,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除沉水植物外,还可以养殖一些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适当放养一些鱼、蛤、螺等水生动物,以达到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目的,净化水质,从根本上净化水质。消除黑臭味。

10有效性监测和预防性监督

生态恢复效益监测是国家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试点地区,通过科学监测,运用“3S”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生态自我修复的规律和效果,为建立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各部门在开展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监督执法时,要从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将生态修复纳入水利监督执法日常工作,配备专门队伍和人员。负责生态修复区的监督管理和保护工作。 充分发挥乡村管护人员作用,加强试点地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效益监测与预防性监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1 结论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和新兴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增强了人类更新知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 健康)状况。 随着各地生态修复工作的快速开展,越来越多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理念将在实践中涌现。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掌握和接受更丰富、更实用的新术语、新术语,指导生态修复领域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12参考文献

[1] 吴文伟,杨丰乐,赵向华。 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理论研究[J]. 江西农业科学,2008(9):138-140。

[2]何发军,徐杰,杨永辉,等。 宁夏彭阳县土壤石山地区生态修复技术及效益分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17-219,251。

[3]蔡吉祥. 淮河流域污水处理及生态修复措施现状[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9):347-348。

[4]杨爱民,刘晓英,李跃辉。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及技术方法[J]. 中国水土保持,2005(1):11-13。

【生态修复常用词语解析论文】相关文章:

词语分析的相似句子04-27

又说,词分析(网友投稿)12-06

高中汉语单词同义词解析03-07

如何辨别词语的语境意义(教师中心稿)12-06

地理与生态论文04-14

英语常用同义词解析03-25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04-12

生态工程毕业论文03-30

试卷03-31教育评价及相关概念分析

写稿时几组文言文中容易混淆的词解析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