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进入“”时间。1月10日至12日,银川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如期举行。银川市政协委员、市委部副部长马海伦建议应构建生态大数据平台,实现监测全覆盖,加速实现质量总体改善目标。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立市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工程,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铁腕治污,有效改善了全市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但是,在推进智慧环保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马海伦表示,这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项目单一,数据获取渠道窄;环境监测数据未实现共享互联,未有效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对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利用不足,未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监测与执法脱节,应急反应速度迟缓;生态环境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等。
马海伦建议,按照《银川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全面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我们应顺应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完善银川智慧环保体系。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数据采集方式,规范数据标准,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建立生态环境数据采集清单,明确责任单位,汇集水文水利、气象气候、国土资源、林业生态、工商登记、道路交通、住建施工、建设规划、新闻舆情等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信息数据,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等监测全覆盖。对各种环境要素及管理要素进行全面、准确实时监控,形成大范围、多层次、多结构的海量大数据资源库,为管理、决策、预警、应急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推进环境管理现代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
马海伦说,目前各环保责任单位各自为政、数据分散独立、应用系统不兼容、部门间联动配合协调度不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需要环保部门和所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与通力合作,应通过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级各类各部门的监测数据,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用共享,增强部门间的联动配合、业务协同,形成统一监测、统一预警、统一防治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马海伦建议,应对已经累积和正在采集的海量数据资源整合至大数据平台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算法,对不同种类的环境指标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综合比较,结合可视化技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现,形成一张完整的大数据全景图,辅助环保部门解释环境污染成因,预测污染源分布情况及其对周围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此为依据作出风险评估、制定环境治理方案,并及时监测环境治理效果,不断对症下药修正治理方案,为管理决策服务。
同时,通过网格化监管,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环境保护责任制,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监测,在监测网格化、数据网格化的基础上,达到管理网格化,提高环境监管有效性和精准性,提升生态环境应急、执法响应速度。在银川全市以社区(村)或街道(镇)为网格单元,合理布设现场监测点和重点采样点,同时,对环境监测监管装备进行提档升级,完善移动执法、远程监控、无人机、物联网等科技监管手段,将传统统计调查的不足填平补齐,形成“天地一体、人机结合”的立体化监管模式。通过实时、全面地采集,获取高密度高频度高精度监测数据,当发现异常数据时,可迅速定位具体网格,运用后台数据分析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筛查、校准、变化趋势分析,进而判断污染来源,对污染源起到最大程度的监管作用,为环境执法和决策提供直接依据,保证快速响应、迅速整治,促进监测、管理、执法协同,使环境监察执法从被动响应向主动监管违法行为转变。
此外,马海伦还建议,应用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对各环境监测站的实时数据进行实时汇总分析,不断加大环境质量信息发布频次,定时发布预报信息,能够方便群众计划合理出行,减轻重污染天气对市民的影响,提高公众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利用网站、公众号、微博、环保APP软件,畅通政府、企业及市民的沟通渠道,将大数据平台升级为提供数据、接受监督、交流互动的公众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发布环境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采集社会大众监测、评价及行为数据,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加强环境舆情监测,引导公众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履行环保义务。通过公开环境违法处罚信息,列出违规排污企业名录,利用压力督促其有效治污,倒逼企业更新生产工艺,实施技术升级改造。
原标题:马海伦委员:应完善银川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