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看新疆:沿江湖看新疆】
9月的新疆哈密,秋意渐浓。
傍晚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溪水潺潺,绿树成荫。 溪边,一排左宫柳迎风绽放。 不远处,几座亭台楼阁点缀在水中央,增添了一丝江南风情。
从宜州区流经市区的哈密河,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是哈密湿地绿洲的生命线。 但哈密河曾经也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80岁的哈密市民徐奶奶家住湿地公园附近。 “以前,这只是一条小河沟。 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的时候,河沟基本干涸,没有像现在这么大的绿化面积。” 徐奶奶回忆道。
2019年,哈密市开始推进哈密河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哈密“母亲河”绿洲生态修复。 截至目前,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已建成面积5300亩,是生态修复前的3.8倍。 新增绿地2157亩,哈密河沿线绿化率由18%提高到78%。
“现在河里铺了一层石头,防止河水往下漏,水一直流不完。我每天都和妻子来这里散步,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感觉很不错。”快乐的!” 徐奶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白鹭。 白鹭对其栖息地的环境标准要求很高,被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称为“空气和水质的监测鸟类”。 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宋詹姆斯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公园里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的踪迹,这充分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明显改善了,空气更干净,水质更好了!”
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有“十园两广场”。 一条26公里的健身步道连接着各个公园。 周围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处处是风景。 宋詹姆斯表示,湿地公园开业以来,为周边居民游玩、锻炼、娱乐提供了极大便利,让市民切实感受到“绿化”给民生带来的好处。
绿荫润泽宜居底色,碧水滋养村镇发展。
秋天的哈密巴里坤县高家湖湿地风景秀丽。 溪流蜿蜒,湖泊静静地躺在草原的怀抱中。 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吸引了白鹭、黄鸭、大雁等鸟类在此栖息,成为生态改善最生动的注脚。
2015年之前,这是另一番景象。 土坯房没有地基,村民住了三五年就不得不搬迁。 每到下雨天,泥泞的乡间小路就变得更加难走。 “晴天,你一身泥土,下雨天,你的脚就泥泞不堪。别说外面的游客了,就是这个村子里的村民都不敢出门。” 对于过去高家湖的环境,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晓亮感叹颇多。
为了改变村庄的落后状况,巴里坤县开始改善村容村貌。 坑坑洼洼的泥路和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如今已被平坦干净的柏油马路和富裕居民特有的乡村气息所取代。 观光长廊、房车露营地、木栈道等设施也已建成。
湿地草原风光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蒋晓亮说,几年前,这里只有一处农家乐,现在全县农家乐已增加到70多家。今年以来,高家湖湿地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人均消费268元。
生态好的话,游客就会多。 巴里坤县的村民吃着“旅游米”,钱包也逐渐鼓起来。
2019年,高家湖湿地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孟庆杰,20世纪90年代出生,成长于巴里坤县大河镇小庆格达村。 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度假村。 “现在度假村可同时容纳300人,旅游旺季时,房间供大于求。” 孟庆杰说道。
谈及回乡的选择,孟庆杰用言语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我们巴里坤有雪山、有湿地、有草原,住在这里的民宿,可以仰望星空。”晚上的天空,醒来面对天山的美丽景色,湖里还有白鹭、黄鸭、天鹅,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当然想回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美丽的河湖滋润着哈密,一幅碧水绿岸的美丽画卷在天山脚下展开。
(本报记者 董北 李会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