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现代能源体系十四五规划答记者问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现代能源体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对“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哪些安排? 记者采访了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同志。

问:我们注意到,“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名称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比有所变化。 如何理解“现代能源体系”? 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规划名称的变更实质上反映了新阶段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的变化。

从全球发展大趋势看,世界能源正在全面加速转型,推动能源和产业体系形成新格局,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能源产业结构持续向好,能源生产逐步走向集中化和分散化并重转型,全球能源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多极化趋势。 我国要加快建设的是顺应世界大趋势、大方向的“现代能源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新阶段新要求出发,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强调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 能源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要加快建设适应现代经济体系内在要求的“现代能源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他强调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八个字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也是如何实现能源体系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

一是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稳定。 确保安全是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从战略安全、运行安全、应急安全等多个维度加强综合能源安全能力建设。 到2025年,综合产能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二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绿色低碳转变。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 重点是做好增加清洁能源供给能力的“加法”和减少能源产业链碳排放的“减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模式,提高非能源比重。 – 到2025年化石能源消耗量达到20%左右。

三是提高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科技创新是能源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将进一步发挥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效率大幅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全面提升能源产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十四五”期间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创新点和亮点。

问:“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相对宽松,但电力、煤炭、天然气等仍存在供应偏紧的时期。2021年全球能源供应将偏紧,而我国的煤炭、电力供应也将面临较大压力。 您对“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供需形势有何判断? 如何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答:去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复苏,能源消费超预期增长,超出能源供应链弹性范围,导致部分地区煤炭、电力供应出现阶段性短缺。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方面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增加煤炭生产和供应,促进多方合作。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衔接,促进能源总体供应稳定,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暖冬。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保障能源供应压力持续存在。 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需求”的原则。 按照“补短板、多元化保障、强化储备”的原则,构建以确保安全为基础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强能源自主供应能力建设,确保能源供需形势总体稳定和有序的。

一是着力增强能源供给能力。 统筹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把供给能力建设放在首位。 一方面,要做好增加风、太阳能、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应。 另一方面,要稳定库存,充分发挥煤炭和煤电对促进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合理建设配套调节根据发展需要先进煤电,努力提高国内油气生产水平。

二是加快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完成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跨省区、跨地区电力、油气输送通道建设。 建立健全煤炭储备体系,增储增产,重点推进地下储气设施、LNG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弹性。

三是强化能源应急保障能力。 这是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方面。 要加强风险预警,建立健全煤炭、油气、电力供需预警机制。 还要做好预案、加强演练,提高能源供应快速反应和快速恢复能力。 特别是电力应急安全保障,要不断完善有序用电预案和应急预案体系,提高电网相互保障水平,增强电力应急保障和事故恢复能力。

问:能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战场。 《方案》如何把握能源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关系? “十四五”期间,能源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碳减排?

答:习近平总书记公布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四项主要指标中,有三项与能源直接相关。 分别是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 用电量占比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

《方案》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要求。 一方面,合理分解细化发展指标,提出“十四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和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 比、电能占最终能源消费的比重、水电、核电装机容量等目标指标; 另一方面,任务落实更加具体,专门设立“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新能源建设”等专题章节体系》、《减少能源行业碳足迹》、《加大力度加强节能减碳》以栏目形式提出了“十四五”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点项目,并将努力实现碳排放峰值。 相关任务要求落实到具体任务、行动和项目中。

“十四五”是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 《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减少能源领域碳排放。

一是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围绕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增强清洁能源供应能力。 推动新型电力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比重逐步提高。 加大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特高压为支撑的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输变电线路。

二是大力推进能源产业链碳减排。 强调在能源开发、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等各个环节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降低碳排放水平。 同时,要注重因地制宜,推动能源产业与生态治理协调发展。

三是支持、服务、促进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方式转变。 能源领域碳减排的关键是能源消费方式的低碳转型。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为重点,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 推动和提高终端能源低碳电气化水平。

问: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是碳排放峰值时碳中和的主要指标之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到2025年增长20%左右的发展目标。请问?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如何有效落实《纲要》目标?

答:《规划》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关能源发展的目标任务。 《纲要》中有4项能源相关目标指标,分别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3.5%和18%,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以上标准煤,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些指标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 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是体现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主要指标。 《方案》从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明确了任务和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在能源消费方面,《方案》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一是完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双控”控制体系,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坚决遏制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促进能源配置更加合理“十四五”期间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 。 二是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碳行动,重点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新基建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能效水平,实施绿色低碳碳国家行动。 三是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全面推进煤电节能“三改联动”减碳改造、柔性改造、供暖改造,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 、提高终端能源低碳化、电气化水平。

能源供给方面,一方面,考虑到非化石能源主要以电力形式使用,支撑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左右的目标,《规划》在指标设置中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达到39%左右,“十四五”期间提高5.8个百分点。 在任务安排上,《规划》对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进行了统筹安排。 提出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因地制宜发展水电、生物质发电,安全有序积极发展核电。 项目专栏明确了“十四五”重点发展领域和工程项目,力争到2025年实现常规水电装机容量约3.8亿千瓦、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约7000万千瓦。另一方面,《规划》还安排了相应的非化石能源和非电利用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包括核能、生物质燃料、地热能供暖和制冷等综合利用。

通过落实上述目标任务,将有效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之一。 《规划》对“十四五”区域能源发展有何总体考虑和具体举措?

答:受能源资源禀赋影响,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明显的逆向分布特征。 以“胡焕庸线”为大致分界线,我国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占全国70%以上,产量占比不足30%。 重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长期以来,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煤南送、西东气”的能源流动格局。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划》综合考虑区域能源供需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能源输送成本等因素,着力推动区域能源协调发展,统筹安排能源生产布局和传播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西部地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西部地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必须继续发挥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撑作用。 在发展思路上,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将发展重心转向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建设“风、光、水”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

二是提高中东部地区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水平。 重点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分布式新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等。推动更多依靠清洁能源,提高当地能源自给率,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 绿色转型示范。

三是加强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 优化能源输送格局,统筹布局新潮流,充分挖掘现有通道输送潜力。 到2025年,“西电东送”容量将达到3.6亿千瓦以上。 新建输电通道中可再生能源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问: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规划》对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有哪些总体考虑?

答:《规划》突出了“以保障能源安全为根本任务,以绿色低碳能源发展为明确方向,以创新为发展第一动力,以深化改革和发展为支撑”的总体思路。扩大开放是重要支撑。” 改革创新是“十四五”能源发展的鲜明背景,也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方案》重点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打破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能源产业发展活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规划》围绕提高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总体目标。 一方面,将注重绿色低碳技术研究,立足我国能源工业基础和优势,持续完善风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和化石能源。 提升清洁高效技术开发利用水平,加快突破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打造能源创新长期优势。 加强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研究。 另一方面,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行“揭榜、负责”等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能源领域。能源科技创新。

在制度创新方面,《方案》重点从三个方面提升能源治理效率:一是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能源法为引领,个别法律法规为支撑。煤炭、电力、油气、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形成以相关配套法规为补充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能源转型市场化机制,深入推进电力、油气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在产业模式创新方面,《规划》重点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开展智慧能源示范。 另一方面,培育壮大综合能源服务商、电能存储公司、负荷集成商等新兴市场主体,破除市场准入方面新模式、新业态的制度障碍。 、投资运作、参与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