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论文普通论文9篇

生态旅游论文1

1、慢生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活方式

从南京市副市长陈刚的倡议中不难发现,慢生活理念在长三角已基本形成共识,长三角已成为中国式慢生活的发源地和引领者。 在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倡导慢生活的理念本质上是对生态规律的正确认识。 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规律,长三角地区发展主动放缓是传统发展模式遭遇人口、资源瓶颈后的决策。 、环境等战略选择。 这种选择最终将导致长三角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2、慢旅游是生态旅游的延续

生态旅游是慢旅游发展的基础。 绿色生态、清新空气、清澈溪流、宁静的田园氛围,是慢旅游的王牌。 [3]同时,慢旅游是一种深度旅游,是一种文化沉浸的过程。 其主要特点如下:

(1)提倡投身到陌生的地方定居,融入当地生活,充分了解当地文化;

(二)提倡在旅游目的地生活一段时间,就像住在家里一样,亲自去市场买菜做饭,在城市或乡村随意闲逛,没有特定的目的地;

(3)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体验另一种生活;

(4)作为全国旅游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开展慢旅游活动最理想的地方,因为该地区旅游发展理念先进,具备构建慢旅游体系的良好条件和条件。开展慢游旅游和社区旅游。 而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开展慢游活动,将开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3、打造长三角慢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路径

正确把握长三角旅游慢发展的瓶颈和问题,是建设慢旅游目的地的前提。 从目前长三角慢旅游实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慢行旅游所依赖的旅游基础和接待设施严重不足;

(二)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慢城建设失去基础;

(三)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文化旅游消费成为快餐,难以为游客提供深度旅游体验的文化环境;

(四)依托慢城市发展慢旅游目的地困难。 很难找到符合国际慢城标准的城镇来建设慢城。 在诸多瓶颈和问题的制约下,盲目发展慢旅将是一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行为,而不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行为。 因此,在梳理长三角慢旅游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后,长三角应结合区域特点和区位优势,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慢旅游目的地。

(一)生活方式轻松的旅游城市是开展深度体验式旅游的理想场所

慢旅游是在旅游目的地的慢生活体验,需要融入当地社区,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位于长三角的休闲型城市旅游经济发达,休闲娱乐设施齐全,城市生态环境优美,如杭州、苏州等城市。 这些城市可以借鉴国际慢城市的一些标准,比如在公共设施和尽可能多的私人设施上张贴“蜗牛”标志,以直观的形式倡导“慢生活”和“慢旅游”的理念,通过“慢生活”、“慢旅游”理念的推广,将旅游与社区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旅游、社区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生态旅游活动,将自身打造成慢旅游具有深度体验价值的旅游目的地。

(2)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地小镇非常适合建设慢旅游目的地。

最好的载体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山区城镇,生态环境极其良好,有良好的条件构建慢行体系,发展慢行旅游和乡村社区旅游,如南京高淳县、绍兴南部山区等。杭州市淳安、桐庐县,溧阳、常州、奉化、宁波等地区乡镇具备发展慢旅游的良好条件。 此类山镇可按照相关慢城市标准、公约和指南,积极建设国际“慢城市”。 此外,长三角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现代工业欠发达、乡村民俗文化保存完好、极具乡村特色的山地小镇,具备建设国际“慢城市”的基本条件。 国际“慢城”是开展生态旅游、开发慢旅游目的地的最佳载体。 目前,长三角已拥有高淳雅溪国际“慢城”,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地小镇可借鉴雅溪成功申请国际“慢城”经验,再建1-2个国际“慢城”,立足长远发展,在区域内形成国际“慢城市”聚集地。

(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乡村腹地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具备发展慢旅旅游的良好条件。

从长三角旅游资源现状来看,该地区拥有不少具有乡村腹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仙居风景区、绍兴环江五泄风景区、新昌天目山风景区、绍兴、杭州千岛湖国家风景区、宁波奉化雪窦山风景区等,这些风景区地处农村腹地,融入社区。 他们的目的是发展慢生活、慢旅游、慢体验的旅游业。 地面条件。 此外,长三角地区不仅城市旅游发达,乡村旅游也很发达。 因此,可以构建以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特色村、现代旅游村等载体为基础的国际化“慢城市”体系。 加快建设符合生态规律的慢旅游基础和接待设施,发展慢旅游业态。

(四)具有线性特征的旅游目的地区是建设慢旅游带的理想区域

长三角的空间结构主要由河流、海洋和交通动脉组成。 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贯穿长三角16个城市。 其中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7个具有建设京杭大运河慢行绿道得天独厚的条件; 环太湖岸线连接无锡,常州、苏州、湖州四市环太湖慢游系统的建设,也将使该地区成为慢旅游、慢体验、慢生活的慢旅行目的地; 长三角海岸线具备建设滨海慢行绿道的条件,也适合发展慢旅旅游; 长江连接南京、扬州、镇江、泰州、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8个城市,具备发展沿江慢行系统的良好条件。 因此,长三角地区只要树立正确的慢旅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就可以建设滨水慢旅目的地区或利用沿海、沿江等具有线性特征的水系资源。太湖、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新安江打造滨水慢旅游目的地区或慢旅游带及综合慢旅游体系,未来必将成为国际重要的综合慢旅游发展区。

(五)江南水乡古镇是慢旅游发展的试验场

江南水乡古镇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和谐,旅游业发达。 主要采用特色旅游交通手段,人口条件也满足国际“慢城市”的要求,具备建设国际“慢城市”的良好条件。 如果直接按照国际“慢城”体系开发建设水古镇,将是提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品质的最佳途径。 因此,江南水乡古镇完全可以依托社区旅游和文化旅游来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就其旅游慢发展路径而言,主要包括:

(一)深入挖掘江南水乡古镇特色文化,打造可深度体验江南水乡古镇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二)在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关注当地居民的生存权利和正当诉求,保护古镇赖以生存的居民文化脉络,开展有特色的古镇社区旅游,吸引社区参与体验游客;

(三)保护水乡古镇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障用水安全,改善居民水质;

(四)积极拓展水乡古镇开发区域,打造水乡古镇旅游圈;

(五)依托水古镇乡村腹地,发展水古镇乡村慢旅游目的地体系,将水古镇打造成为全镇慢旅游一体化发展区。

生态旅游论文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近年来,由于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热点。 然而,在很多舆论宣传和研究文献中,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是模糊的。 清晰,甚至令人困惑。 因此,有必要进行概念分析和区分。

1 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定义分析

目前生态旅游尚无完全统一的定义。 生态旅游的提出者塞贝洛斯·拉斯卡里(Cebelos Laskari)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到相对未受污染或破坏的地区,以学习、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动物和当地文化特色为目的。 自然地区的旅行活动。 这种旅行不仅包括在未受破坏的森林中休闲漫步,还包括对偏远地区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世界旅游组织将生态旅游归类为特殊自然旅游的一种,并认为生态旅游是特殊自然旅游以生态为基础,强调旅游的“原生态”,比如小规模的团体游览自然保护区或者体验异国民俗文化等。生态旅游的定义在我国旅游业中比较通俗易被接受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体验生态环境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在此过程中达到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有学者还从旅游者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舞台,以生态思想为指导,具有高雅品味,强调休闲、保健、求知等理念的可持续旅游系统。和环境保护。 不仅使游客获得身心健康和智力愉悦,而且增强了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虽然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不同,或者侧重点不同,但这些不同角度的定义有两个共同点:①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活动,②其主题都是强调为保护自然。

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涉及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文化影响,甚至人类伦理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 “低碳旅游”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提出的。 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xx年5月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 在一份题为《迈向低碳旅游》的报告中,低碳旅游被定义为减少“碳排放”的旅游类型,是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的绿色旅游方式。 要求将观光、度假、休闲等消费活动碳排放控制在合理水平,使旅游业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 蔡猛、王玉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利用低碳技术、实施碳汇机制、推广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体验。更大的旅游经济。 一种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式,可提供社会和环境效益。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回应。 倡导在旅游过程的餐饮、住宿、交通、休闲、购物、娱乐等环节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减少碳足迹。 用行动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节约社会、文明社会的目标。 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有更具体的定义——“减少碳排放”的旅游,也有更明确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内在兼容性分析

在旅游业中,生态旅游、低碳旅游都是非常时髦的词汇。 虽然这两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同,但概念提出的背景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环境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依赖。 生存环境。 它们都是环保理念在旅游业的自然体现,也可以说是“环境危机迫使人类反思和改革”的产物。 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初衷也是相同的,即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意识,关注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考虑子孙后代。 、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应该说,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有着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 两者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旅游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 与传统乡村旅游“体验自然”相比,生态旅游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保证经济效益,更要保证生态效益。 因此,低碳旅游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征与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可以说,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内在兼容性。 在发展自然生态旅游过程中引入“低碳”理念,对于推进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推进“环保、节约”,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别

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生态旅游的对象局限于自然景观。 当然,国内一些专家认为,一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文民俗景观也可以列为生态旅游的对象。 但无论如何,生态旅游只能算是一种针对特定旅游对象(自然景观)的旅游活动。 它是自然旅游的一部分。 通常是小规模的特色自然旅游。 这是旅游市场的一个利基市场。 细分市场。 低碳旅游是指一种减少污染、能源消耗和碳足迹的旅游方式,是一种绿色的旅游方式。 低碳旅游不受旅游资源、旅游类型、旅游规模等的限制,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可以通过旅游环境、设施、旅游消费等实现低碳化。因此,虽然低碳旅游并不与生态旅游属于同一范畴,但低碳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在原有旅游形式的基础上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用较小的旅游“碳足迹”来承担减缓的责任全球气候变暖。 行业责任涵盖的范围比生态旅游更广泛。 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各有侧重点。 生态旅游借鉴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强调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低碳旅游吸收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其核心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理念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生态旅游在陶醉于自然的同时,注重旅游景区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低碳旅游表现在两个方面:作为旅游市场供给者的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作为旅游市场消费者的游客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行为。 。 生态旅游是大众旅游自然取向调整而诞生的新型旅游市场。 它属于自然旅游,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 它的重点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并遵循可持续发展。 有原则的自然旅游; 低碳旅游以节能减排和减少环境污染为重点,强调旅游市场供给侧的“低碳生产技术”和旅游市场需求侧的“低碳消费方式”,要求采用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两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更注重理念的推广,提倡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而低碳旅游更注重从实践角度阐释低碳旅游的具体行为要求; 相比之下,生态旅游更像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口号,而低碳旅游则是一种可以量化(减排量化)的旅游,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 低碳旅游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理念的实践和深化

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有显着不同。 强调风景名胜区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 是一种时尚、优雅、悠闲、蕴含自然生态文明的旅游形式。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也日益明显。 如果没有低碳旅游的保障,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 低碳旅游强调“低碳化”,通过控制旅游中的碳排放来实现环境保护。 低碳旅游环境的生态本质将进一步注重旅游环境的整体发展,其内涵不断拓展和丰富。

生态旅游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绿色“理念”,而低碳旅游更多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从理念到实践的飞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有更明确的定义和更具体的目标——碳减排。 针对性强,有利于指导低碳旅游各项务实工作开展。 碳减排量的可量化性体现了低碳旅游的强大可操作性。 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将减排量化工作落实到各项指标中,可以解决生态旅游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在当前全球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如何将低碳旅游理念有效引入生态旅游,深化可持续理念的实践,需要长期努力由政府、旅游公司和游客共同参与。 从政府角度看,推动低碳旅游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战略规划协调、政策支持引导、理念宣传教育。 还需建立制度保障,落实问责机制,追究破坏环境的高碳旅游行为的生态补偿责任。 从旅游行业协会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尽快制定旅游行业的低碳生产标准,包括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低碳质量标准,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顺利。旅游企业对旅游产品的经营、管理可以制度化、规范化、规范化。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树立低碳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

生态旅游论文3

1.环境政策工具分类

环境政策工具根据不同的参考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别。 目前采用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公众参与型三类。

(1)命令控制型

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指挥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以主导工具的形式存在,包括标准、禁令、许可制度、使用权、配额等手段。 目前的指挥控制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制度、污染治理期限制度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极大地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

(2)经济激励类型

基于经济激励的环境政策工具将管理行为与经济成本效益挂钩,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证有效性的同时追求成本最低。 经济激励是环境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基础。 经济激励工具主要包括补贴及补贴削减、排污权交易等。

(三)公众参与型

公众参与型很好的补充了上述两种工具的不足。 主要是指公众以个人或团体的形式参与环境管理。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的开发利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环境政策工具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生态旅游的重视还存在一些不足。 有些地方,存在为了增加游客数量,不惜破坏环境的情况。 归根结底,这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诱惑。 政府部门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入,认识过于肤浅。 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农家乐”或大众旅游。 意识形态上的误区决定了环境政策工具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管理行为中。

(二)环境政策工具制定和发展不够成熟,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在生态旅游的管理上,我们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大多较为落后、不够健全。 甚至没有相关法律。 实际管理工作也缺乏秩序、混乱不堪。 几乎没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环境政策工具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公众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执行主体主要依靠政府和相关企业。 缺乏对公众利益和意见的充分考虑。 实际管理中公众参与不足,不能广泛听取意见。 这与政府宣传工作力度不够不相符。 有关的。 此外,游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游客为了个人享受,做出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

三、促进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一)政府应深化对生态旅游管理的思想认识和重视

政府部门应更加重视生态旅游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部门要深化思想认识,挖掘生态旅游的深层内涵,避免出现思想误区。

(二)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严格执法

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进程,建立健全约束生态旅游管理行为的法律制度。 同时,要严格执法,拒绝金钱诱惑,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

(三)国家应加快推广生态旅游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

国家要全面推行生态旅游认证,提高旅游品质,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By regulating the industrial market and corporate behavior, we can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the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5. Conclusion The increasing deterior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tools in ecotourism management can regulate the tourism marke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improve th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lso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