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7丨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立足自然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各地积极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的案例。 2021年10月14日下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上,生态文明部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含18个案例)。 这些案例是从相关部委、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公益组织等单位推荐的127个案例中挑选出来的,考虑到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以及恢复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 体现了对山、河、林、田、湖、草、沙的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为此,我们开设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专栏来介绍案例。 本期介绍“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案例,敬请关注。

概括

江西省寻乌县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改变了以往条块分割、单一碎片化治理的传统模式,实行以小流域为单位的分区治理,先行控制灾害。 ,最后合理利用,按顺序推进。 经过两阶段治理提升,实现了从“废弃矿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绿蝶蜕变; 在实践中,创新总结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治理修复实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治理之路,探索生态治理“生态+公园”、“生态+光伏”、“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 产品价值实现的四种路径,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成为南方废弃稀土矿治理恢复的典型示范。

介绍

江西省寻乌县位于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交界处。 是赣江、东江、汉江的发源地。 属于南岭山森林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 空气质量合格率达到96.45%,森林覆盖率达到82.37%,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二级以上。 、省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绿色低碳示范县、省森林城市。

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寻乌稀土的开发生产为国家建设和外汇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留下了14平方公里的废弃稀土矿,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淤积。 、耕地淹没、水污染、土壤酸化等生态破坏,昔日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南方沙漠”。

措施

(一)坚持规划先行

寻乌县坚持规划先行、整体推进,编制了《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工程建设性详细规划》和《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实施方案》作为项目推进方案的指导性文件,确保项目实施“有章可循”。

(二)打破行业壁垒

大胆创新统筹,成立统筹推进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打破原有山水林田湖草“碎片化”治理格局,消除水利、节水、环保、林业、矿管、交通等行业壁垒。 按照“宜林宜林、宜农宜农、宜建宜业、宜水宜水”的治理原则,实施水源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四大工程统筹推进,实现治理区“山环境”。 推动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大融合。

(三)加强资金整合

除7400万元中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奖补资金外,东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等项目资金流域、废弃稀土矿地质环境治理、低质低效森林改造、涉农资金还整合63.7亿元,积极引进企业投资2.44亿元参与项目共建。

(四)推广“三同治”模式

一是治山连山。 对山体开展地貌整治、修坡、排沙、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填平沟壑,修建生态挡土墙,山下截流排水沟,确保消除矿山塌方、滑坡、滑坡、滑坡等地质灾害。和泥石流。 控制水土流失。 二是共治地、治地。 地面上,通过异土、添加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 利用飞机进行光伏发电,或因地制宜种植猕猴桃、油茶、竹柏、百香果、油菜籽等经济作物。 恢复植被。 地下采用防渗墙、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技术,将地下污水截排至地面生态池、人工湿地进行污染减量和治理。 三是上下流域并治。 上游稳定沙土、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实现稀土尾矿和水质氨氮源头减量,实现“源头截污”。 在下游,通过清淤疏浚、河沟格崩生态护岸砌筑、梯级人工湿地建设、完善水末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处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 上下游治理目标系统一致,确保全流域治理稳定有效。

(五)统一考核标准

对全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治理成效制定了统一的考核标准,共4项指标。 一是水质目标。 主出水口水质考核断面氨氮浓度≤15mg/L; 水质呈中性,即pH值在6-9范围内。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 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侵蚀级别。 三是植被覆盖度。 范围内地表植被覆盖率大于95%。 四是土壤养分及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有机质增长率大于50%,全磷增长率大于30%,全钾增长率大于30%,速效磷增长率大于30%,速效钾增长率大于30%。 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pH值在5.5-8.0之间,容重在1.00g/cm⊃3;-1.25g/cm⊃3;之间。

效力

(一)让“废弃矿山”重获“绿水青山”,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减少90%,强度由“严重”降至“轻度”。 全区河流水质逐步改善,水中氨氮含量下降89.76%。 经过更换外来土壤、施用有机肥和生石灰改良表层土壤后,项目区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摆脱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的“南方沙漠”治理前,只有6种草本植物生长出100多种草、灌木、乔木适应生长的“绿色风景区”,植被覆盖率从10.2%提高到95%。

(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产品综合效益

利用综合整治后的存量工业用地,打造了寻乌县工业用地平台,入驻企业110余家,新增就业岗位1万余人,直接收入6亿多元,实现了“变废为园区”。 通过“生态+光伏”,项目年发电量4200万千瓦时,年营业收入4000万元。 项目区贫困户受益于土地流转和就业。 通过“生态+扶贫”,建成高标准农田1800余亩,恢复土地5600余亩,种植油茶、百香果等经济作物,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当地居民的环境和耕作环境得到改善,年经济收入达到2300万元。 通过推进“生态+旅游”,实现“绿色”与“旅游”融合发展,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千万元,带动了周边村民收入的增加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干什么的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什么意思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图1 治理前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干什么的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什么意思/

图2 治理前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干什么的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什么意思/

图3 治理后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什么意思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_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干什么的/

图4 治理后

推荐单位:江西省自然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