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6月6日电 (黄爱娇 徐静)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土壤生态是否健康? 这片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安全无害吗? 6日在同济大学举行的以“土壤生态环境评估与修复技术”为主题的第四届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上,多位资深环境专家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多样,自然环境不同。状况。 在保障农作物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差异化的土壤环境评价标准。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吴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政策协调办公室代理执行主任克拉丽斯·威尔逊分别致辞。 来自土壤生态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通过专家报告、专家讨论和问答等方式,共同探讨环境保护领域“土壤生态环境评估与修复技术”的重要问题互动。
吴江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积极致力于践行和引领可持续发展,已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功开展了15年的深度合作。 同济大学已形成工业污染场地和农田重金属修复的重金属稳定化和成套净化技术体系,并正在拓展多种新材料的吸附净化研究,为土壤生态安全和污染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补救问题。 未来,同济大学将继续利用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的平台,开展可持续高等教育,引领全球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冬梅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常务副院长-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李凤亭教授等多位资深学者,表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已制定20多年,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就土壤环境标准修订征求意见。 我国有数百种土壤类型,重金属有数十种。 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是不合适的。 建议根据地区、土壤类型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他们还强调,标准的制定必须有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的指导和支撑,引导科学家多做研究和实验,科学合理地制定土壤环境标准。 同时,在土壤改良修复方面,要积极推动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共同促进我国土壤健康发展。生态环境。
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罗永明教授做了题为《土壤污染研究进程与趋势》的报告和中国的修复”。 他表示,我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开发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 近年来,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单位和人员大幅增加。 大型企业、集团纷纷进入这一行业。 现有人员12000人,企业千余家。 从事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国内环境修复相关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土壤修复产业链及其结构不断优化,土壤修复技术、装备和规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用程序正在缩短。
罗永明指出,我国土壤修复要形成“整体体系、有机衔接、链条设计”,实现“科技+监管+产业化”; 要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系统认识,研究土壤的内部环境成分和性质。 、功能、条件及其时空变异性,还需要加强土壤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研究,特别是界面过程的研究。
“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由原建设部部长王光焘发起,并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特别支持。 每年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两次会议和讨论,重点关注当前城市生态和节能领域的热点问题。 特邀国内外权威专家作主题演讲。 论坛旨在将研究成果落实到城市生态建设中,致力于成为国家决策机构在城市生态领域的智库。 该项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和北京建筑节能与城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