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 特别是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两会期间,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处的大气污染治理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
“多年的污染治理经验表明,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共同治理空气。” 全国人大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琪表示,苏皖河南是长三角和京津两大支柱。 是河北省两个大气污染重点治理区的连接带。 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但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突出。 地处苏皖鲁豫交界处的徐州对此更有亲身体会。 “该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各企业单独应对也较困难,亟待建立健全常态化联动机制,加强生态空间联动保护,推进环境协同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坦言。 苏、皖、豫三省交界处有22个城市。 治理空气污染有多难? 生态环境厅介绍,从区位角度看,区域内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年际和月变化特征相似,重污染天气过程高度一致。 具有典型的区域污染特征,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相似。 重点区域间传导效应明显。 从污染程度来看,该地区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秋冬PM2.5污染严重,夏季O3污染突出。 从基本排放看,结构性问题突出。 该地区钢铁、焦化、水泥、石化等传统产业产能高、基本排放量大。 从能源结构看,地区煤炭消费总量较大,单位面积煤炭消费强度较高。 从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来看,物流业以道路运输为主。 道路扬尘、矿山扬尘治理不力,平均降尘量远超长三角地区。
如何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精准执政? “江苏、安徽、河南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是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的低地。” 王天琪表示,生态环境部综合考虑评估该地区污染程度、区位特征、基本排放、处理工艺等因素,决定将该地区纳入重点管控,推动建立22个城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统一行动、联合管理,形成强大合力,加快全区域空气质量改善。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院长尹岩提交了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提案,提出“大气环境的自然特征”应表述为“大气环境资源”。 “区域污染治理需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银燕分析,大气环境资源是指由气象变化决定的大气污染去除能力,有利于明确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与大气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自然地理条件等有机结合起来。 。 “与苏皖豫交界等跨省交界地区类似,环境污染治理必须加强系统性思维。” 实施大气环境资源基础监测是科学评价一个地区大气环境资源的重要手段。 “这将有利于引导各地了解当地大气环境特点,统筹城市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规划,从源头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实现减量化发展,找到符合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和他们自己的现实。” 银艳介绍,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大气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强化管控约束。
作为苏皖豫三省交界处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徐州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主动出击、发挥积极作用。 “以强人自断腕的勇气,优化钢铁、焦化、水泥、火电四大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实现‘凤凰涅槃’” ‘为鸟腾出笼子’。” 周铁根表示,目前,我市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产业转型不断优化,为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苏皖鲁交界地区大气环境治理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