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解析丨水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

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水是具有重要基础性、公益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战略自然资源。 如今,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生态水被社会水占用的现象日益增多。 因此,水生态系统逐渐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保护生态、营造宜居环境的需求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一项伟大战略。 水生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水生态文明正在形成。 了解我国水生态系统面临的现状和问题,落实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向

水生态文明是指遵循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生态的良性循环。 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生态文明理论融入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和配置的各个方面,以及水利建设、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绿色发展,保护优先。 应努力转变事前保护和自然恢复的方向,改变以往“按需供给、经济优化、技术可行”的思路,提高水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能力,将人工恢复与恢复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友好的生态水工程。

(2)流域总体规划与系统修复。 重点考虑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模、流域,转变治理模式,从流域视角分析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

(三)综合治理和科技创新。 创新水生态保护修复管理机制,研究完善水生态保护修复新方法、新技术,注重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发挥示范作用。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措施

目前,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措施包括:

2.1完善水生态文明体系,实施水生态红线管理

加快建立完整的水生态文明体系,规划、引导和约束各种利用和开发水生态和水资源的行为; 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在城市规划中预留一定面积水域; 结合我国功能区划和生态区划,认识水生态空间划分,划定湖泊河流保护管理范围,划定生态环境脆弱区; 限制用水,逐步开始恢复占用河流和超采地下水的生态环境。 为完善黑河、石羊河、塔里木河等水资源短缺河流的水量调度,对长江三峡等大江流进行联合调度,黄河干流、淮河闸坝群试点。

2.2 加强流域统筹管理,实施山河湖田综合治理

统一水生态、水量和水质规划,制定科学的水生态保护和恢复规划,尽快落实流域水资源保护。 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健全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落实国家重要湖泊河流划分,打造污染防治体系。 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施水体管理,创新河湖管理模式。

2.3构建生态友好型水工程体系,充分发挥水工程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作用

为使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更加规范,需要协调生态保护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关系,在建设实施、运行调度、水利规划设计等多个环节加强生态保护。项目。 倡导低影响、仿自然的水利工程建设。 河道工程布局应保持自然,维护浅滩、河湾、湿地等各类生境。 水坝、水库的生态运行将满足河流的生态用水需求。 建设乡村运河、池塘,可采用运河连通、疏浚等策略,实现生态池塘,打造河岸清澈美丽的美丽乡村。

2.4 建立生态水网系统,实现河湖水系互联互通

实施河湖互联互通是提高水利工程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战略。 坚持自然连通和人工连通相结合,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和大中型蓄水工程,重点建设流域生态水网系统,加快河湖互联互通,增强促进江河湖泊互联互通,改善江河湖泊质量。 增强水环境容量,恢复河湖生态系统。 东部地区要加快骨干网建设,保持河网通畅,率先建立现代水网体系。 东北地区要加快接驳工程建设,注重开源节流,加快扩大湖泊、湿地水源地。 中部地区要积极开展清淤疏浚,修建人工航道,加强江河湖泊互联互通。 西部地区要科学论证、合理建设水源工程和水系连通。

2.5 重点区域水生态修复

重点以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重要湿地、河源区、脆弱地区开展水生态修复,休养退滩、退耕还湿,逐步开始拓展部分河流、湖泊等生态绿地结合“一带一路”主要发展战略,聚焦京津冀“六河五湖”生态治理,长江经济引领治理加强沿江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滇池、太湖等重点湖泊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河湖水环境治理。 合理运用河湖疏浚、调水、截污治污、生物防治等策略,恢复湖泊湿地生态环境。 划定水生态保护重点河段,限制或禁止开发,对重要水域进行增值释放,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加强地下水矿区恢复管理,控制开采量。 华北地区依托引黄工程,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蓄水池面积,逐步减少地下水抽取量。

2.6 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引领,建立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模式

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构建水清、河道畅通、风景秀丽的人类居住和谐生活空间。 以此为指导,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流域和区域水生态改善和完善。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运用“渗、蓄、排、用、净”等策略,因地制宜合理安排蓄水、集水、利用。 增加凹形绿地、草沟、人工湿地、透水路面、碎石地面和天然地基,以及停车场、广场等透水城市空间,确保充足的蓄洪空间。

2.7 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监管能力

开展生态用水、分配调度、生态补偿、生态修复技术、水生态评价监测、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等重大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新技术、新材料开发应用。 加快我国水生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江河湖泊水生态状况进行持续系统监测,开展水生态安全评估。 建立水生态预警和决策体系。 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场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违法乱序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

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将持续,水生态系统安全也将面临各种挑战和重大风险。 水生态问题正逐渐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球性、全国性转变。 社会经济对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压力负荷发生转移,水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面临严重恶化的危险。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工作将主要考虑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 重点围绕工程和非工程支撑体系建设、流域管理模式转变、生态脆弱和恶化地区综合治理、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等,全面推进保护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