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机……“互联网+”技术正在成为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不可或缺的手段。 近年来,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用数字化新技术,探索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监管方式,拓展污染防治手段。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最强大脑”的形成,借助数字技术,生态环境治理日益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
物联网搭建“拖地网”
100个固定扬尘监测点、20条公交线路、110个由出租车组成的移动监测点,覆盖全市道路、建筑工地等监测区域,实时更新监测值,智能响应扬尘污染报警……近期,已投入使用 上海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扬尘在线监测系统为上海扬尘监测铺设了一张“拉网”。 在上海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中,利用创新技术构建的智慧环保监测监控管理系统是一大亮点。
像这样综合运用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环境监测系统,已成为全国多地加强生态治理的技术手段。 张章借助物联网搭建的生态治理网络,让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更加精准具体。
专家指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环保”平台,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红外探测等技术,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等信息,可实现高效、准确的生态环境管理相关信息传递和高效协助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检测、监督执法、管理决策等环保服务。
大数据精准识别污染源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省PM2.5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6% ; 好天数比例为78.7%,同比提升12.7个百分点,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好……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江苏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强大的技术支撑。 该平台于2018年建成,涵盖监测、监控、执法、纪检四大系统,整合50亿条各类生态环境数据。
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进行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的例子还有很多。 今年8月,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与国网福建电力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发“电力+环保”数据服务产品,辅助福建生态环境决策分析大数据云平台。 这个覆盖全省的“生态云”已应用于全省生态环境服务监测、监管和服务三大方面。 通过关联分析等大数据算法,构建相关分析模型,开发环保数据产品,并将重点企业提供给相关部门。 污染监测、应急管控停产管理、“分散污染”用户分析等一系列应用服务。
除了大数据、云计算之外,人工智能、5G、遥感、无人机等诸多“互联网+”数字技术也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作用。 广西玉林通过建设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和环境综合管理可视化监控系统,打造智能大气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平台,并结合无人机巡检等方式,精准识别和处理污染源。
“互联网+”推动环保经济“共赢”
2016年至2020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决胜蓝天行动三年行动方案保卫战、《关于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从政策层面。
随着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管理要求的提高,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加速释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互联网+”相关的数字新技术逐渐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创新应用。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政司司长邹守民指出,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研发的突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技术可及性和经济可行性更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比如,水工程在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处理技术上的突破,使这些传统重污染行业实现了提高产能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双赢”。
“互联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不仅直接影响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等环保领域,而且通过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调节,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保护产业,形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