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量级空间显现恶臭治理迎重磅政策利好

近日,生态环境部对《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引发恶臭治理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业内指出,随着大气污染防治逐渐进入细分领域,恶臭污染催生的治理、监测和监管等领域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量级。
众所周知,恶臭污染物是一类特殊的有异味物质,属于典型的扰民污染,也是当前投诉的焦点污染物,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世界公认的七大公害之一。
在此前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暨恶臭监管与治理高峰论坛上,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杨朝飞表示,据全国环保举报管理平台统计,2017年全国恶臭/异味投诉占所有环境问题投诉的17.5%。
而2018年1~8月恶臭/异味投诉占所有环境问题投诉的比例为22.2%,仅次于噪声,居第二位。其中,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和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对恶臭的投诉已占环境投诉的30%左右。
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亘介绍,当前我国恶臭治理存在明显短板,比如管理规定简单、引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落后,分区执行不同排放限值有失公平原则,污染物项目数量亟待增加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宽等。
从企业来看,目前很多企业普遍缺乏针对不同来源废气排放特征的认识,在技术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致使很大一部分治理项目效果不佳,反复治理情况严重。还有一部分企业或是重末端治理轻过程控制,或是治理设施摆样子走过场,或是缺乏对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导致企业恶臭气体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建议,重点在恶臭污染暴露评估、识别检测、预警溯源、扩散模拟、管理控制等领域进行科技投入和创新,并加快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此来解决当前我国恶臭污染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恶臭污染物控制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掩蔽法、水洗法、吸附法逐步发展到直接燃烧法、蓄热燃烧法、催化燃烧法、冷凝法、生物法、等离子体法等,为提高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提供了技术支撑。
许多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已经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采用合理、有效的控制技术,加强自我管理,保障治理设施有效运行,按修订的标准限值要求,使恶臭气体排放降低到较低水平,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可谓受益匪浅。
最后,作为一个“后来者居上”的细分领域,恶臭污染防治的发展前景无疑拥有着巨大潜力,尤其是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及VOCs治理等大背景下,有望释放出千亿级别的市场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