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电子报

◆彭奎

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最长”的国庆和中秋假期。 可以预见的是,景区里依然会有人潮拥挤、排长队、跑累、快乐却又无奈的经历。

与此同时,生态旅游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以美国、新西兰为基础的国家公园、以加拿大为基础的荒野保护区、法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的海洋探险旅游等都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典范。 中美洲的原始森林和非洲的野生动物园也成为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生态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其经济乘数效应使得能够利用当地原材料、产品和劳动力,从而实现更快的利润积累。

根据国际探险旅行协会Natasha的研究,中国每4个旅行者中就有1个选择探险旅行,这表明中国对生态旅游的巨大需求。 在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的今天,大力推广生态旅游,不仅可以突破单一旅游模式的瓶颈,还能培养一大批热爱自然、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人。

遗憾的是,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旅游线路、产品、服务和教育缺乏系统规划。 大多数生态旅游活动只是“玩概念”、跟风而行。 他们既没有保护生态的基本理念,也没有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

我国要实现生态旅游从“玩观念”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转变,笔者认为仍需努力。

一要制定健全促进生态旅游综合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 生态旅游首先要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与“千方百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增加旅游收入”的传统思维完全不同。 。 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而且在生态服务、精神享受、世代传承、生态安全等方面超越金山银山的理念。 各级政府要从政策层面大力鼓励有利于生态旅游的顶层设计、规划、品牌建设和市场机制,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

其次,要科学规划设计多元化的生态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 从管理简单的旅游景区到同质化的旅游小镇,传统单一的旅游景区设计已经完全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一票一车、一条线路、一天的行程,这样的设计往往会导致取票、乘车排长队、走拥挤的线路、短线观光拍照……这种快餐式的大众旅游服务无法满足大部分中产阶级和年轻人的出行需求。

事实上,我国景观资源丰富多样,民族文化多样。 基于当地自然生态多样性和文化特色来设计异质的景区和服务并不是太困难。 即使是同一个景区,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不同的线路和服务,可以形成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景观资源的过度利用。

例如,九寨沟除了旅游巴士连接的大众观光旅游景点外,还可以设计生态旅游线路、地质考察线路、密林探险线路和民族风情线路。 根据旅游体验程度,设计从一天到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收费策略,并配备相应的科普导游、科考专家、探险导游、生态专家、民俗专家的服务体系。

深入、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服务,可以减少核心资源的单一使用,让人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旅游方式,同时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效益。

三是社区生态服务和旅游扶贫要融入生态链。 生态旅游强调与社区的关系,即为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动社区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这是国内旅游普遍缺乏的基本理念。

生态旅游不仅需要体验自然生态和景观多样性,更需要学习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道德和文化。 因此,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衡量要素是当地社区和民众参与旅游服务并获得发展机会的程度。 在津巴布韦和尼泊尔,90%以上的生态旅游收入流入跨国公司手中。 南非的部分生态旅游开发甚至导致部分居民失去家园和土地。 旅游的目的与目的相反。 生态旅游可以依托当地居民和社区提供住宿餐饮、导游、文化民俗体验等服务,而外界则可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能力建设,让居民从生态资源中获得公平、有尊严的发展。 实现采掘扶贫。

最后,要不断培养生态旅游人才和全民生态意识。 生态旅游景区和线路的设计、生态知识和内涵的挖掘、生态保护教育的实施、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生态发展理念的形成,都需要专业的生态知识和生态人才。 持续的生态教育和人才培训不仅是针对生态旅游从业者,也是针对政策制定者和所有旅行者。 只有广大民众真正提高生态意识,才能推动生态旅游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以生态保护和传承为核心的负责任的生态旅游模式。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近日召开的联合国旅游组织大会上致辞时表示,“坚持绿色发展优先,把发展理念与保护理念贯穿旅游全过程”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坚持共享发展目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带动就业、促进脱贫攻坚,增强人民获得感。 ”

生态旅游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理念; 这不是一时的时尚,而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 生态旅游会让中国人民玩得更多、玩得更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