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迎考垃圾分类

7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措施——《上海市管理条例》施行,垃圾分类成为引爆全国各大网站和街谈巷议的热词。

 

6月12日,在九龙坡区钢球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居民在分类垃圾巡检员的指导下投放垃圾。

上海推广垃圾分类动真格,重庆垃圾分类也在加快落地。目前,重庆市主城区已覆盖43个街镇、306个社区的110余万户居民。重庆垃圾分类工作总体水平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处于中偏上,在西部暂排前列。

 

九龙坡区钢球小区,使用积分奖励卡,可积分兑换礼品。

2020年,重庆将在城市建成区内50%的街镇和30%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

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星龙最近经常上演“双城记”。6月底,他刚参加完志达入选2019年南京市瞪羚企业的发布会,又打“飞的”赶到重庆两江新区,了解公司在鸳鸯街道、大竹林街道等地试点垃圾分类的情况。

 

7月10日,北碚区龙凤桥街道煤安小区,宣讲员在给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通讯员 秦廷富 摄

朱星龙是重庆垃圾分类领域的“吃螃蟹者”。2009年,他成立了我市首个私人——重庆恒奥环保技术开发公司,在主城区尝试垃圾分类5年,亏损额却超过1000万元。无奈之下,他转战南京并找到商机,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垃圾分类企业。

 

6月10日,两江新区垃圾分类智慧平台,可实时监测正确投放率、积分等数据。

2014年,朱星龙离开重庆时,重庆主城试点垃圾分类的居民不到两万户、不足8万人。如今,主城参与垃圾分类试点的居民已扩大到110余万户、数百万人。

从败走重庆,到返渝掘金,“垃圾大王”朱星龙的一去一回,从侧面反映了我市试点垃圾分类10年来由“冷”到“热”的变化。

昔日垃圾换物

如今智能垃圾回收机进小区

朱星龙至今记忆犹新:2009年,他在九龙坡区试点垃圾分类时,采取的是垃圾换物的粗放型分类方式——居民打电话,公司的垃圾分类员上门把废品分类、称重、付费、拉走,送到各资源回收中心。为吸引人气,朱星龙还不时搞些矿泉水瓶换鸡蛋、废报纸换抽纸等活动。

 

6月12日,九龙坡区钢球小区,回收员正在清运可回收物智能箱里的垃圾。

10年后,重庆的垃圾分类方式已然变得精细。

记者近日在九龙坡区半山七号小区看到,该小区设置了智能垃圾回收系统,每个收集箱上分别写着“废纸”“金属”“纺织物”“塑料瓶”等字样,哪个窗口该投放哪类垃圾一清二楚。

“我们每户都有一张智能卡,只要垃圾投放正确,卡上就会获得积分。”半山七号小区居民王兰芳说,1公斤纸板100积分,塑料瓶每个4个积分……小区还设有像自动贩卖机一样的积分兑换机,居民可以兑换毛巾、肥皂等生活物品。

 

6月18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天湖美镇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清运易腐垃圾。

自从智能垃圾回收机进驻半山七号,小区有了垃圾分类指导员,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提高到82%。但还是有不少住户对分好类的垃圾会不会混装混运提出了质疑。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曾就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做过调查,受访者认为“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没必要分类投放”的占59.6%;“不了解分类后垃圾的处理进度和结果,没有成就感”的占34.5%。

针对居民的这些顾虑,重庆下了一番功夫。

在九龙坡区钢球小区,记者看到这个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的垃圾箱上,写明了每种垃圾的收运时间和运输流向——

易腐垃圾,每天早上9点至10点收运至江北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其他垃圾,每天早上9点至11点收运送往陈庹路固废转运中心压缩后,再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可回收物,每天下午2点至5点收运,运往陈庹路固废转运中心;有害垃圾,每月收运一次。

“环卫集团配备了520辆环卫运输车,每类收运车只能收运其对应的垃圾种类,运输全程有视频监控。”环卫集团总工程师何永全介绍,集团还在部分小区安装了垃圾分类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轻点这个智能系统,输入相应的垃圾分类卡号,居民就可了解垃圾装车时间、运送、处理等详细信息。

试点容易推广难

重庆垃圾分类有三大“拦路虎”

在我国,垃圾分类试点容易,持续推广却很困难,重庆也不例外。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居民参与率有待提高、收运体系不够完善、分类处置不够彻底,是我市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三大“拦路虎”。

“垃圾分类最难突破的是居民的源头分类。”朱星龙说,公司曾用大数据系统分析参与垃圾分类的人群特征,发现60岁以上的居民占70%,40岁左右的中年人占10%。

不仅如此,数万元一个的智能垃圾回收机并非每个小区都能配备,比如渝中区试点居民6万余户,智能回收机只装了约10套。

“将成百上千种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是个技术活。”家住冉家坝的张先生说,他留意到重庆目前还未开发出帮助居民分类垃圾的App或程序。

重庆开展垃圾分类难,还源于山地城市的地形局限。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不少城市开展了“撤桶”行动,以此倒逼市民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重庆高层楼房多,市民不习惯下楼扔垃圾,开展大规模的“撤桶”行动并不现实。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我市垃圾分类覆盖率不足的问题。

目前,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居民户数的比例为23.58%,低于国家确定的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家庭参与垃圾分类的平均比例38.3%。

除了前端分类投放环节,在后端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上,重庆也面临困惑。

将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融合,有利于提高生活垃圾的分类收运和资源利用效率。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跃超发现,铜、铝、纸箱等价值较高的废品是“香饽饽”,企业抢着收,废旧家具、泡沫、玻璃瓶、牛奶盒、电池等却无人问津。“玻璃、牛奶盒等清洗麻烦,增加了回收成本。回收电池、药品等有害垃圾,企业需要资质,一般企业想接手也难。”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重庆虽然在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处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日均处理餐厨垃圾约2000吨,垃圾焚烧发电8000多吨/天,但有害垃圾处置仍是“短板”。

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63家,利用处置能力134.5万吨/年,全市危险废物处置需求与能力尚未完全匹配,有害垃圾收运及中转贮存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43个镇街开展试点

将垃圾分类纳入目标考核

随着上海垃圾分类出狠招,全国各大城市都在“闻圾起舞”,重庆也在积极备战,迎接垃圾分类考验。

“今年,主城区有43个街镇试点垃圾分类,占街镇总数的47%。”市城市管理局人士透露,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我市今年1月起施行了《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要求运输单位发现生活垃圾投放和收集不符合分类要求,且拒不整改的,可以拒绝运输。

与此同时,我市已建立“月暗查、季评价”“月报告、季通报”制度,主城各区设有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市局还不定期开展暗访和专项执法行动,将垃圾分类纳入目标考核评价内容。

为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我市建立市、区、街镇、社区“四级”指导员制度,组织垃圾分类“青年志愿服务市级示范”“小手拉大手”等活动,编印了幼儿、小学、中学版分类知识读本。

重庆多个部门正投身垃圾分类的热潮——

市发改委支持垃圾分类领域PPP项目建设,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格局;

市、区住房城乡建委将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物业企业监督检查内容,督促物业企业落实垃圾分类;

市生态环境局争取202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5个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和填埋项目、7个医疗废物处置项目,新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1.13万吨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危险废物处置需求与能力匹配;

市商务委加快推动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两网融合”,争取每个垃圾分类回收示范点都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及时定点回收。

同时,一批“补短板”的环卫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推进中。最快今年底,渝北区夏家坝大型垃圾二次转运站将投用,届时主城区三大生活垃圾二次转运站(其他两个是九龙坡区走马、巴南区界石)总转运规模可达9600吨/日。我市正在渝北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垃圾分类利用产业园——洛碛静脉产业园,占地约5000亩,2020年投用后可同时处理餐厨垃圾、果蔬垃圾、建筑弃料、一般工业废弃物等垃圾。

垃圾分类怎么推 专家献计献策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

过去,垃圾分类往往是环卫部门单兵作战,现在需要协同作战。应通过立法形式明确个人和单位的责任,将垃圾分类从政府独唱变成社会合唱。

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跃超:

没有繁荣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生态,垃圾分类很难从设想、规定和要求变成现实。应充分考虑我国垃圾收运的实际,构建从分类投放到收、运、处、用的产业链,政策支持应覆盖全产业链。比如南京等城市对玻璃等低价值垃圾回收有补贴,重庆应加快出台对低价值废品回收进行补贴的政策。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刘国涛:

不少人认为垃圾分类科技含量低,这是误区。大数据、物联网技术都可应用于垃圾分类领域。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短期内不一定有收益,这就需要政府提供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垃圾分类中。

需要注意的是,垃圾分类还应从源头上推动。目前,深圳鼓励企业简化商品包装、提高一次性商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这些做法值得重庆借鉴。

记者手记》》

打好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

廖雪梅 崔曜

垃圾分类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经过前期的推广试点,许多市民都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记者认为,垃圾分类不仅是场持久战,也是攻坚战,切不可掉以轻心。

实践证明,居民的意识、生活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从日本和的经验看,垃圾分类要达到90%以上人的共识,需要20年左右。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学校和单位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做好每条街道、每个小区的试点,涓涓溪流才能汇成大海。

打赢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需要政府、企业、市民的共同努力。首先,市民要树立分类意识,还要让垃圾分类教育进校园、进社区,培养各方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其次,政府要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给予税费优惠、优先采购再生产品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力量积极参与;此外,还要通过立法和强制手段,建立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如此一来,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更多企业才能投身垃圾处理的热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