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牵头的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启动。我国污染场地修复领域的实验室。 建造的。
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6年10月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该项目由北京建工修复公司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 该院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共建。
服务国家生态战略建设行业领先平台
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污染严重。 多年来,场地土壤污染和环境风险日益突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短板之一。 土壤污染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 保护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由于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储备、风险管控等方面相对薄弱,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和安全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亟待改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2016年环境保护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按照坚持问题导向、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围绕先进环境监测、污染控制、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等方面构建创新平台,提升环保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环境保护领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专项建设内容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国污染场地特点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研究,重点发展绿色、安全、可持续的修复技术。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修复材料及重大装备的实验研究与开发。 同时,研究制定污染场地领域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培养专业化、综合性人才,为服务国家生态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科研保障。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专业、强大的运营管理团队。 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专家。 第一届技术委员会由刘红良院士、彭苏平院士、陶树院士等13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 研发团队包括多名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余名、国家注册技术工程师60余名。
建设期间,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建设了研发中心、分析中心、制药基地、装备基地,并在北京、天津、武汉、青岛建立了修复技术装备中试基地和其他地方。 研发中心从场地风险评估、安全修复技术与装备研究、产业决策支持三个方向形成了5大研究平台。 分析中心拥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130余台(套)。 2020年12月获得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 已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信息系统,成为行业重要的科技资源支撑。
形成重大研发成果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2016年以来,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担了10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开发了模块化浸出、节能高效异位热脱附、原位加热耦合多相萃取修复技术。 其他关键技术10项。 代表性成果有“有机污染场地快速诊断与可视化表征技术”、“地下水污染分级分区防治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大型复杂环境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等。化学污染场地》、《铬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技术与应用》和《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与安全再利用标准体系构建》等。
其中,“有机污染场地快速诊断与可视化表征技术”系统构建了有机化学品泄漏场地快速诊断技术体系、可视化表征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筛选矩阵。 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荣获2018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环境二等奖。 “大型复杂化学污染场地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为我国化学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荣获2019年度一等奖环保科技进步奖。
同时,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还研发了9种新型安全修复材料,形成了土壤淋滤设备、异位直接热解吸技术设备等9套成套修复装备,建成了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6、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8项,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和规范,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项。 形成了“技术研发-中试验证-工程应用-产业升级”一体化的产学研模式,有效提升了环境修复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
助力环保产业升级,打造科技创新引擎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一系列建设成果得到了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专家组评价,NEL-SRT的建成增强了土壤修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污染场地修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污染场地的安全恢复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积极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环保产业支撑,加强环保关键技术产品自主创新,推动示范首台(套)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并应用,加快环保产业提升。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
当前,国家在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谋划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坚持对山水、森林、农田、湖泊、草原进行系统治理,推动“碳达峰”目标的实现。碳中和”、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绿色GDP等,为环境提供更好的环境。 修复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场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将继续承担场地修复技术的产业化和决策支撑职能,通过行业咨询,打造产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智库和综合服务商业平台。 、科研合作、开放课题、项目孵化。 、人才交流和数据共享等开放形式,建立政府、专业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通共建机制,服务国家重大生态战略,为环境修复健康发展发挥引擎作用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