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装备业双引擎自主创新 国际化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倡导的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新能源上。作为新能源的代表,风电一直备受关注。2009年,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近日表示,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增长迅猛。2004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只有76.4万千瓦,2008年达到1200万千瓦,2009年有望达到2000万千瓦,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风电国家。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仍然潜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整个市场上看,风电装备制造业出现投资过热,一哄而上的现象;从产业角度看,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的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硬伤仍然制约着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业内专家疾呼,要实现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把握好两个方向: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让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二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更大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前景广阔企业应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气象局日前公布我国首次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取得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我国陆上离地面50米高度达到3级以上风能资源的潜在开发量约23.8亿千瓦;我国5-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表示,我国陆上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蒙东和蒙西、新疆哈密、甘肃酒泉、河北坝上、吉林西部和江苏近海等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产业基地。仅这些地区的陆上50米高度3级以上风能资源的潜在开发量就达18.5亿千瓦。

巨大的风能资源吸引了众多风电厂商的进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已超过80家,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其中。预计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风电装机规模大约为1000万千瓦。

数据显示出风电装备特别是风机的产能出现了过剩的苗头。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风电实行准入制,严控风电设备产能过剩,同时对风电企业进行调整,实行优胜劣汰制。

目前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已逐步形成金风科技、国电联合动力、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浙江运达、上海电气、湘电等主要的具有整机生产能力的大型风电企业。这些企业不论是在整机生产还是零部件生产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表示,虽然我国风电行业前景广阔,一些风电企业实力较强,但仍需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并在大型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和载荷计算能力,以及风机控制系统、发电机、齿轮箱、轴承的设计和生产方面提高能力。

“风电行业的正常格局应该是有少数几家能完全自主生产整机的企业,同时还要有大部分能提供零部件的企业,这些零部件提供商应该在叶片、齿轮等零部件生产方面拥有较高的技术。”赛迪顾问能源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路琨表示,风电企业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发展,追求短期利润,要静下心来,研究各自领域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整个风电产业才能形成较好的格局。

遍地开花“走出去”挖潜国际市场

事实上,在发展风电之初,我国就制定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线,期望在与国外厂商进行联合设计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

“虽然国内的金风科技、国电联合动力、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浙江运达、上海电气、湘电等风电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与全球重量级风电装备巨头——丹麦Vestas、美国GE、西班牙Gamesa、印度Suzlon等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差距还相当大。”施鹏飞表示,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之路很艰难,但必须迎难而上,把企业做大做强。

事实上,在整个2009年,国内风电企业一直在努力,并在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风机遍地开花的局面。2009年11月,金风科技自主研发的首台直驱永磁2.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在北京官厅风电场成功吊装,标志着金风科技已经在兆瓦级机组尤其是在直驱永磁技术方面,进入了集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精细化于一体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金风科技·江苏大丰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也于当月奠基,并预计在2010年10月建成投产。据悉,该风电产业基地具备年产300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它的建立将带动众多配套供应商的进驻,共同打造风电产业链条。

除了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也完成了在内蒙古等地的布局。目前华锐风电在包头的大部分项目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即将竣工生产。届时由华锐风电生产的风机将源源不断地为包头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提供充足的能源。与此同时,2009年10月,华锐风电与美国AES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华锐风电与AES之间的合作包括:AES在其美国风电项目中使用华锐风电生产的风力发电机样机,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项目合作机会,并为提供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服务创造条件。协议将为AES带来价格具有竞争力、技术先进的风力发电机组,并为华锐风电生产的风力发电机组打开新市场创造潜在机会。

“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与国外先进公司的合作,这是我们‘走出去’,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风电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的重要手段”。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韩俊良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从长远的发展看,我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需要通过挖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消化产能。如果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是我国风电装备业振兴的基础,那么“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则是我国风电装备业走出困局的“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