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气象如何驾驭京津冀今年制定新目标

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治理目标首次分为两个阶段。 今年10月至12月,全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5天以内; 2021年1月至3月,区域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在12天以内。 其中,北京前阶段PM2.5控制目标为45微克/立方米,后期目标为54微克/立方米。

生态环境部官网11月3日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印发了今年秋冬季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路线图。 2017年,我国首次制定京津冀地区秋冬季大气治理行动计划。

首次将大气治理目标分为“两步走”

规划提出,按照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的原则,充分考虑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空气质量的影响,将2020-2021年秋冬季目标设定为两个阶段。 根据2019年一、四季度污染水平,分类确定各城市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 根据污染程度分为6个等级。 PM2.5浓度每级相差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每级相差2天。 对“十三五”目标完成情况滞后的城市进一步提高要求。

2020年10月至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在5天以内天; 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62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在5天以内。

2021年1月至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在12天以内天; 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90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在13天以内。

其中,北京市今年10-12月PM2.5浓度控制目标为4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为1天。 明年1月至3月,北京PM2.5浓度控制目标为54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为5天。

记者了解到,今年10月至12月,该地区各城市PM2.5污染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更加严格。 例如,石家庄市第一阶段PM2.5控制目标为64天,重污染控制天数为6天,第二阶段为104天,重污染控制天数为18天。

A级企业可在重污染期间自主减排

与去年秋冬一样,今年秋冬将继续全面推进差异化绩效管控,鼓励环保绩效水平高的“先进”企业,激励环保绩效水平低的“落后”企业,提高环保绩效水平。环境保护基础工作总体水平。

规划提出,对39个重点行业,严格按照《技术指南》相关指标执行绩效分级。 原则上,A级、龙头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过程中可以自主采取减排措施; B级及以下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应严格执行《技术导则》中不同预警级别和绩效水平对应的减排措施。

对于国家未明确实行绩效分级的行业,各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可根据当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需要、工业污染特征、工业污染治理水平等,自行制定统一的绩效分级标准。具体条件。 响应期内实施差异化减排措施。

2019年7月26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绩效分类、差异化管控。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曾解释,生态环境部坚持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细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标准,使应急减排措施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最大限度减少重污染天气对群众的影响。 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A级企业原则上生产技术、污染控制水平基本处于全国一流、行业领先,是同行业企业升级转型的典范。 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A级企业和保免类企业将免除停产限产措施,减少监督检查频次,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优先保障清洁供暖、暖冬

针对今年秋冬季供暖保障,方案提出,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基本完成电力替代平原地区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基本完成,散煤电站建设基本完成。 煤炭地区。

在山区等尚无清洁能源替代的地区,允许使用“洁净煤+节能环保炉灶”和“生物质颗粒燃料+特种炉灶”供暖。 因疫情防控导致改造工程滞后的地区要抓紧谋划,科学统筹建设计划,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法人主体责任,努力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 2020年新建改造未经采暖季运行验收的,不得拆除原有燃煤供热设施。

此外,优化天然气利用方向。 供暖期间,新增天然气重点投放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优先保障清洁供暖、暖冬。

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落实不到位将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方案明确,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任务落实不力、环境问题突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恶化的地区,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 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重点检查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不作为、迟缓、“一刀切”等乱作为的情况,甚至玩忽职守、玩忽职守。 我们将重点关注问题严重的领域。 开展穴位式、移动式专项检查。

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组办公室定期监测各地区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秋冬季节,生态环境部每月通报各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和降尘监测结果; 它还报告季度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未能达到目标或关键任务进展缓慢或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爆炸”。 各城市发布预警通知。

对未完成最终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或重点工作进展缓慢的城市,我们将约谈政府主要负责人。 如发现监测数据被篡改、造假,评估结果将直接视为不合格,并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秋冬季节污染物排放或将反弹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斌近日表示,今年秋冬季大气治理将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污染天气,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弱。 。

2020-2021年秋冬季是第四个关键季节,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打赢这场攻坚战保卫蓝天。 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同期下降33%,重度污染天数下降52%。 尽管秋冬季节取得积极成效,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PM2.5浓度仍为全国最高。 秋冬PM2.5平均浓度约为其他季节的2倍,重度污染天数占总数的10%。 每年都在95%以上。

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两次重污染过程,公众反应强烈。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许多因疫情影响而受到抑制的产能和产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秋冬季节污染物排放可能反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加大。 大面积地区存在部分地区无法实现“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风险。

刘友斌指出,近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呈现稳定向好趋势,但大气管理成效仍不稳定。 特别是进入秋冬以来,“2+26”城市近期再次经历污染过程。 虽然整体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较往年有所下降,但这也是一个警钟。

他表示,今年秋冬将更加注重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我们将在时间上、地域上、对象上、问题上、措施上做到精准。 我们将对企业绩效实行分级分类管控,加强联防联控,并在此基础上确保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防止进一步扩大。 坚持问题导向,压实部门和地方责任,加大帮扶力度,打赢蓝天保卫战,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