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的变现需要跨行业的商业模式考量 低碳出行的未来是光明的

当前,“双碳目标”已成为各行业尤其是新出行领域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 企业在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中还面临哪些挑战和困境? 碳资产如何变现以获得经济利益? 未来低碳出行将如何发展,蕴藏着哪些商机?

针对上述热点话题,4月27日周四,在每日经济新闻与北方工业大学举办的“2023美好出行沙龙”活动上,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中国汽车碳素(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树杰,一嗨出行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蔡立红,敖东新能源营销中心副总经理范跃佳哈喽品牌负责人王帆、美团单车事业部业务总监于更儿等嘉宾围绕“共享出行与低碳发展”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电池回收变得越来越重要

NBD:旅游行业如何拓展低碳事业? 当前的挑战是什么?

徐树杰:资源循环利用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渐增加,电池回收变得越来越重要。 至于主机厂如何减少碳排放并计算出自己的碳足迹,也是企业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因为该行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广。

蔡立宏:在实现共享出行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面临一些行业挑战。 例如,当一家公司扩大其车队时,获得车牌是一个挑战。

此外,充电基础设施也面临挑战。 我们的车队以 10,000 辆汽车为单位。 如果北京新增1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能否跟上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同时,新能源汽车对碳减排的贡献有多大,这些碳积分是否可以用来替代一些激励措施。 希望这些领域的制度尽快建立起来,能够市场化,这些都需要宏观层面的帮助。

范跃嘉:城市电网的发电能力是有限的。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我们的基础设施肯定无法满足。 因此,从2020年到2021年,换电站作为新基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减碳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NBD:绿色低碳如何转化为企业效益? 以绿色电力公司为例。 电力系统可以开展碳排放交易。 除了卖电,还可以卖碳减排。 这是一种商业模式。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应该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变现,让行业变得更好?

王帆:我们公司有专门的部门来对接外部的碳交易所和碳方法学机构。 我们已经这样做了三年,但我觉得现实并不那么丰满。

如果我们计算一下,从实际体量来看,我们的用户是一个百万、千万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座塔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一条细流。 沙子收进塔里后,我有一个疑问,这个塔有多大,能否与主机厂更新迭代的生产线的碳减排相比。

所以,前期我们有责任督促大家骑自行车,使用慢行交通,绿色出行,首先创造社会效应。 目前,我们不太可能看到共享单车或两轮共享服务公司通过出售碳来实现大规模货币化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于更革:碳减排可能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在国家层面,碳体系的层级尚未统一。 目前全国已有8个碳交易试点。 现在我想和各个试点城市讨论一下是否可以尝试将整个碳减排行动纳入个人碳减排账户。 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除了从底层开始设计外,还需要考虑本地具体的应用场景以及与企业数据对接的配合。 现在我们正在尝试在各地建立不同的碳交易所的碳点。 未来这个就叫个人碳账户,我们正在尝试这条路。

徐树杰:对于共享单车和出行来说,如果你想把你的出行碳资产变现,会计准则和法规其实并不是最难的。 难的是形成一个闭环,这就是碳资产谁来买单的问题。

我们手中都拥有大量的“碳资产”,无论是清算、抵押还是置换。 这些都需要我们考虑跨行业、跨领域的商业模式。 不过,我们还不能把这个问题看得太激进。

中车碳数字也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探索,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行业间新的发展模式,并希望与更多机构携手合作。

减碳应该为用户创造价值

NBD:2030年美好的低碳出行会是什么样子? 这一场景背后蕴藏着哪些巨大商机?

蔡立宏:对于一嗨出行来说,增加新能源车队的比例,就是对双碳的贡献。 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时,我们的愿景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绝对比例,减少碳排放。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他们更愿意租赁我们的新能源汽车。

范跃嘉:减碳不应该限制用户的思维,而应该为用户创造价值,帮助用户降低成本。 例如,新能源汽车每公里补充能量成本较低,用户可以更方便地通过换电或超快充电来补充能量,消除续航焦虑。 我们希望在电气化时代,替代电力能像加油一样方便。

王帆:概念车的一些软硬件技术可以量产并应用到骑行车辆上。 例如,当用户站在共享单车前时,可以通过面部识别直接解锁。 通过与银行数字人民币系统合作,用户每骑行一公里,将在其数字人民币账户中获得8分钱,作为碳减排奖励。 。

于更儿:出行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涉及多个公共交通系统。 希望七年后,无论是积极合作,还是与城市规划中的慢行交通系统更好的融合,让大家更方便地选择出行方式。 同时,我们用数字化、智能化让市民更方便地选择共享单车和摩托车,让产品更清洁、更便捷、更舒适、更容易归还。

徐树杰: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去年发布了十大减碳路径。 第一是电力脱碳,第二是汽车电动化,第三是原材料脱碳,第四是低碳材料。 对于碳化来说,第五是生产数字化,第六是交通智能化,第七是出行共享,第八是资源循环利用,第九是碳捕获与利用,第十是产品(生态化)。 这十条路径都是未来碳减排的机会,其中肯定会有很多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包括碳资产的变现。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