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进入新阶段 下半年或将迎来拐点

历时两个月,黑臭水体治理的首考接近尾声。来自生态环境部召开的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消息称,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国认定的超过2000个整治项目中,显示“尚在治理中”的接近800个。自此,一场涉及广东、广西、海南、上海、江苏、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的黑臭水体治理大戏俨然拉开帷幕。
作为中央定调的七大污染治理攻坚战之一,黑臭水体治理近几年成为环境治理领域关注的焦点。2015年,国务院发布“水十条”明确要求:2017年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截至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随即为配合目标任务落地,《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给出了黑臭水体治理的“二十字”技术路线,即“控源截污、内源治理、补水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
自2018年5月上旬起,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组成督查组对广东等8省(直辖市)20个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情况开展了第一批督查。本次专项督查正是对“水十条”中要求“2017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一次“大考”。而督查只是此次专项行动的第一步,生态环境部后续还将印发督办函,将专项督查期间发现的问题移交地方,要求限期整改并向社会公开,实行“拉条挂账,逐个销号”式管理。
根据行动方案,此次督查重点看4个方面: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是否落实。同时,作为涉水的5个攻坚战的当头炮,本次专项行动的亮点之一是公众全程参与,“公众满意度”成为整治成效判定的重要标准。更为利好的消息是,从生态环境部传递出的消息是:将连续三年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督促地方彻底解决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水体黑臭问题。
黑臭水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理面临多重挑战。部分城市黑臭水体周边是城中村,或分布着散乱污企业和“工业大院”,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垃圾也不能被及时清运。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控源截污不到位,二是底泥污染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沿河倾倒垃圾问题突出。此外在治理模式方面,目前对于技术的关注普遍较少,很多项目实际上给企业留的创新空间并不多。
黑臭水体整治之难,主要体现在久治无功。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水体治理采用过去以点、线、面式的模式已经无法全面地、长效地解决黑臭问题。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对此曾表示:“城市黑臭水体的实质是污水、垃圾直排环境问题,根子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合格。”基于此,整治黑臭水体重在倒逼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市场得到了快速释放。据中信证券的研究结果,要实现2030年消除全部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投资需求或将超过7000亿元。E20研究院提出,未来的黑臭水体治理可能的方向是系统化、生态化和智慧化,即通过人类劳动的链接将黑臭水体转化为生态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量。但对于参与治理的公司来说,在大体量项目面前,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