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杰:“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思路

【视频:付伯杰阐释“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思路】

编者按:本文选自《弘毅》。 《弘毅》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学报》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制作。 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专家学者,深入探讨进入“十四五”的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前景。 以客观准确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为中国发展破解难题、解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将乘势而上踏上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人与人和谐共处应提倡自然。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将向什么方向推进? 如何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弘毅》访谈节目组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伯杰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十四五”期间如何从国土和空间的角度构建国家生态安全?

傅伯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的基础。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就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包括如何合理布局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国构建了“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架构。 “两屏”包括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 “三带”是指东北部森林带、南部丘陵山地带、北部防沙带。 未来规划中,要结合我国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特点,在“两屏三带”基础上构建更符合生态安全保护的“四屏四带”格局。

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在自然地理和生态区划上并不是一个整体,其特征和生态功能也各不相同。 他们应该分开。 将川滇生态屏障纳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将黄土高原建设为水土保持生态区。 此外,北部防沙带应从内蒙古东部延伸至新疆西部。 它不仅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还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的功能。 是一个综合性生态功能区,应称为北方生态屏障。 秦岭山脉线是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 建立秦岭—大别山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长江流域以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建立长江中下游水体和湿地生态保护区。 同样,沿海地区也应建立沿海生态保护区。

随着生态修复和保护的进一步深入,生态系统质量的改善,建议沿燕山—太行山建设一条由北向南的森林生态廊道,连接相关生态带和生态屏障。 同时,随着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还可以形成另一条南北生态廊道。 此外,建议在京杭大运河两岸建设50-100米的森林、灌木、草地绿化带,形成南北向的人工植被生态廊道。 通过上述布局,形成多条不同的生态廊道,构建“四屏四带”三廊,形成网络化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

记者:请谈谈“十四五”期间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思路。

付伯杰:“十四五”期间,我国土地生态修复思路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系统治理、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质量。

我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始于2000年,近20年来,无论是生态系统质量还是森林覆盖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十四五”期间,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和分类,明确哪些区域利用、哪些区域保护、哪些区域恢复。 明确了这一点后,就可以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要从流域尺度和区域视角考虑山水林田湖草与人的相互作用,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诊断,提出系统解决方案。

对于以往退化严重的类型,要采取精准措施,采用人工修复的方式,尽快扭转退化状况,恢复到初始阶段。 对于退化程度不是很严重的情况,应在人工辅助修复的基础上实现自然修复。 融合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山、河、森林、田、湖、草)和各种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修复。 将破坏程度与恢复机制和政策相结合,逐步进入人与环境协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谐的生态恢复新阶段。

记者:如何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

傅伯杰:因地制宜,首先要分析各区域类型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包括气候条件、湿度条件、地形地貌和区域人口条件等。 同时,对这些自然环境和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恢复方法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恢复目的。 最终,它是一个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并不是越绿越好。 生态修复不仅仅是植树造林和一系列修复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是保护它,让它自然恢复,使其适应自然条件,发挥长期稳定的生态功能; 其他包括人工辅助恢复或生态重建。 例如,在干旱地区种植更多的树木并不意味着种植的越多越好。 必须考虑气候条件。 如果大规模植树,径流和土壤含水量可能会减少,形成“小老树”,造成“年年植树”。 看不到任何树木。”

因此,生态修复必须因地制宜。 适合草就是草,适合森林就是森林,适合沙漠就是沙漠。

记者: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工具在未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付伯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包括领土空间规划。 借助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利用相应的生态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规划。

高新技术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还有航天技术和定位系统,我们利用这些技术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帮助科学家了解人类的干扰活动是如何造成生态退化的,了解生态系统退化的规律和机制。

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在复杂的过程中发现模式。 具体来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利用北斗卫星系统精准定位生态恢复状况。 通过观察生态恢复状况,观察野生动物的迁徙、活动、范围,并提出相应的方法,以更好地保护。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地观测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为未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插上新的翅膀。 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智慧生态、智慧环保时代。